第A03版:热闻

隔壁“邻居”天天都是新面孔,管理存在“真空”——

高档小区变民宿,该如何管?

  民宿行业迎来发展“风口”,市场火爆之下,锡城不少居民小区也涌现出一些民宿。日前,记者接到太湖新城某小区业主来电投诉,小区里开设的多家民宿严重影响了业主的日常生活,不仅随时有陌生人出入,晚上还制造噪音影响邻里休息。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民宿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方便游客住宿的同时,因尚无强制性准入门槛和监管措施,多属于无证经营,给小区居民带来不少困扰。

  民居变民宿,隔壁住进陌生人

  从去年开始,家住太湖新城的徐先生发现隔壁邻居家里总有陌生人拉着行李箱进进出出。不仅如此,深夜经常还有人开派对,严重影响他人休息,“这些来往住户并不是小区业主,而是民宿的旅客。”

  徐先生所在的小区是纯住宅小区,地处太湖新城核心地带,交通便利、周边配套齐全。据徐先生反映,从去年开始小区里就有一些业主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日租房,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入住,不仅小区绿地、电梯等公用设施被高频使用,更有一些民宿住户深夜还大声喧哗……原本安静整洁的小区变得嘈杂混乱起来,让业主不堪其扰。

  据了解,和普通酒店不同,民宿通过网络登记就可以轻松办理入住。对于居住在小区内的业主而言,这些陌生人的进出,给整个小区带来了安全隐患。

  “自从民宿在小区出现后,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拉杆箱的声音。到了半夜,还能听到各种吵闹声。”与徐先生所在小区一路之隔的另一个高端住宅小区里,居民也有同样的困扰。记者在全球最大的民宿出租平台“爱彼迎”上进行搜索,无锡可供选择的房源在300户左右,其中20%集中在太湖风景区周边,每天只需200-400元,对旅行者来说,性价比很高。

  管理松散,多以个人经营者为主

  据了解,小区搞民宿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物业也无法统计小区内到底有多少间民宿,管理起来特别难。“我原以为民宿是有类似的旅游平台统一管理,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来都是个人在经营。”知情人士如是说。

  记者走访发现,徐先生家在一栋28层住宅楼的8楼,每层有3家住户,除他家以外,同楼层两户住宅都交给民宿管理者运营,“这个并不是公司行为,而是一些个人经营者搜集了小区内的空房源,放到网上招租。”由于业主的不满,民宿经营者也与他们进行了沟通,“他们表示是在全球知名的民宿平台进行发布,但我们发现,同一房源出现在多个类似平台上,就算网上用的是实名登记,但并不能保证入住的就是登记者本人。”

  虽然有些民宿运营平台发布时只允许2人或4人入住,但实际入住时人数远远不止。有居民反映,特别是有些学生客源,2室一厅的房子住进10个人,晚上还要娱乐到深夜,真是吃不消。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开在小区内的民宿大多证照不齐、存在安全隐患,出了事情谁来负责?但也有人对小区民宿比较宽容,他们认为,民宿是个新兴事物,能够把自己手里的空置物业有效运营起来,这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规范。

  真空地带,民宿该由哪个部门监管

  小区居民楼内能开办合法民宿吗?相关部门该如何监管?

  相关管理部门表示:民宿只能开设在商用住房内,我市在2016年曾出台相关规定,小区住宅用房只能就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等13类情况开展经营活动,否则属于违法行为。目前,我市尚未对小区住宅开办民宿颁发营业执照,“不管是公司或个人都不在小区里进行民宿经营,如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将进行相应处理。”

  最令小区居民担心的还是消防问题。“民宿属于经营场所,人员闲杂,流动性大,消防要求肯定和普通住宅不一样”。记者了解到,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试行)》,从国家层面首次对农家乐(民宿)的消防问题进行明确。例如,对建筑材料明确“不得采用金属夹心板材作为建筑材料”等,然而多数民宿无论从建筑、装修材料到消防报警设施都只是普通家用级别。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城市居民楼里开办的民宿、网约房、日租房与传统意义上的旅馆、出租屋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给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目前可以依据的是《物权法》第七十七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但是从实际管理上来说,很难界定,也很难管理。”(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