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童童的爸爸妈妈都是企业高管,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儿子,于是他们经常给儿子多于实际需要的零用钱, 让孩子可以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东西,以此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弥补。
暑假里,童童被送到外婆家。没过几天,他就打电话吵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询问原因。童童不满地说:“外婆太抠门了!我们出门玩,我说要坐出租车去,可外婆非要坐公共汽车。到了商店里,我要买一个新文具盒,她也不给我买。”妈妈叹了口气:“如果实在喜欢,你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吧。” 谁知,童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的零花钱已经全用完了。你给我买!”“啊?才几天,几百块钱全用完了?”妈妈很惊讶。
一旁的外婆接过电话,对童童妈妈说:“现在条件是好了,可别让孩子学会从小就大手大脚。”童童妈妈在心中暗自算了一下童童的开销,不禁陷入了沉思……
【案例分析】
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消费启动阶段。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引导。
童童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以此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然而,由于忽视了对孩子消费观念的指导和对零花钱使用的监督,事情的结果让人有了担忧。
【应对方略】
一、抓住“启动”时机开展教育
家长要抓住“消费启动”阶段这一时机,对孩子进行合理消费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教他认识硬币和纸币,学会找零钱;也可以在去商店购物过程中,和孩子交流什么商品多少钱,怎样量力而行地用货币购买需要的商品。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钱财是靠辛勤劳动得来的,告诉他生活要节俭的道理,正确对待父母的钱财。
对中高年级的孩子,一方面可以鼓励阅读适合其水平的理财读物、商界人物的传记,了解他们艰苦奋斗、精打细算的创业守业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孩子观看电影、阅读故事、参观历史陈列馆、讲述自己勤俭持家的故事等方式进行勤俭美德教育。同时,要让孩子参与劳动,感受钱财的来之不易。
二、不随意给零花钱
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可根据年龄大小、需要缓急、支配能力高低和自控能力强弱,确定是一天给一次、一周给一次,还是一月给一次。每次给多少要限制数额,让孩子学会量入为出。发放零用钱特别注意两个“不”的原则:不有求必应,不将钱和奖惩直接挂钩。优秀品质是金钱买不到的,家长如将钱直接和孩子做好事挂钩,反而会降低孩子做好事的意义;将钱和分数挂钩,无异于叫孩子为金钱而学习。
三、指导孩子学会购物的取舍
告诉孩子,挑选商品时要克服购物冲动,学会取舍,对于可以省下的开销,要能省则省;喜欢的东西须经努力获得,而非伸手可得。帮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这两种消费的不同,并且会举一反三。
还可以跟孩子交流购物技巧,让孩子学会节省开支。告诉孩子,要正确看待夸大商品效应的广告,应结合自身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商品,并教给一些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怎样利用优惠券,怎样分辨打折的真假,买东西时要货比三家,在某些市场可以讨价还价等。这些技巧能够让孩子不花冤枉钱。
四、鼓励孩子记消费账
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记账本,及时记录什么时候花了多少钱,花钱做了什么。记账不仅有助于家长了解和指导孩子的消费行为,更有助于孩子学习科学管理零花钱,养成理财习惯。要求孩子记账的家长,过几天就要查一次账,用得妥当给予鼓励,用得不恰当要批评、指导。鼓励孩子将余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不妨到银行开个账户,留着必要时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时用。
五、为孩子树立合理消费的榜样
合理消费,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崇尚节俭,不做攀比,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孩子面前,言谈不涉及别人买房、购车、装修、旅游、美容、吃喝等的费用开销,以及服装品牌等话题。当孩子谈及同学买了品牌服装鞋子、高档文具用品时,要引导孩子的关注点正向转移,让他知道一个学生的亮点,不是名牌服装、文具,而是良好的品质、优秀的成绩、出色的特长。在家庭采购中,可以教孩子关注物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包装,重在使用,而不是显摆。孩子看到父母精打细算,物尽其用,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必定也能养成节约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本文摘自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关键词小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