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我市举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推进会,既是对全市几年来以软件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检阅”,又是为实体经济插上“数字翅膀”制定切实可行的“嫁接方案”。其根本目的,也就是加快推动锡城制造业迈上智能制造的新台阶。
当下,大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而在这其中,最能起到核心驱动作用的,便是加快推进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所以,不论是在欧美制造业发达国家,还是在国内上海、深圳、成都等先进制造业城市,均将软件业作为推动智能制造的最佳突破口。
最新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筑巢引凤式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23家相关软件产业园;其中,1家国家级软件园、4家省级软件园,涌现各类软件企业超1600家。截至去年底,全市软件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软件产业正处于“从大到优到强”的发展阶段。这些都为锡城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按照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实现智能制造均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双重支持。如果说硬件是智能制造的基础,那么软件则是智能制造的灵魂。因为一般的应用软件,基本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这类软件嵌入各类机器设备后,就如同给原本孤立的机器设备赋予了“最强大脑”,能够达到按需、柔性、智能制造的目的,从而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目前,我市以无锡一棉、透平叶片汽轮机大叶片智能生产车间等为代表的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无不依托智能装备和智能软件,从根本上变革制造方式,实现制造手段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由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智能制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且包括增强企业和品牌的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不光是解决机器设备智能化,还需对企业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其他流程实现智能管控,而此举仍需软件唱“主角”,如此才能充分利用好制造智能化所带来的优势。在这方面,红豆集团、远东控股等本市龙头企业,均已尝到甜头,并成功抢占各自行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当然,锡城制造业企业在“植入”先进软件技术之时,一定要按照自身生产实际情况进行“配对”,切忌千篇一律。特别是要根据智能制造路径多样化的特点,善于与本土软件企业进行 “无缝对接”,努力为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软件产品,这样兴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