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体 科技

运用AR技术,扫描书中图像就能听到名家大师文学课

“网格本”归来,为经典译作赋新能

  《巴黎圣母院》《浮士德》《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格列佛游记》……这些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世界文学经典,将再次与读者见面。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启动了“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编纂工作,朱光潜、冯至、钱锺书、卞之琳、杨宪益、李健吾、金克木等文学巨擘都曾担任该丛书编委。这一新中国首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因其素雅的网格封面而被称为“网格本”。

  一甲子后,新版“网格本”再度亮相。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作家、读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套凝聚了几代人心血、饱含着几代人回忆的丛书“归来”。

  “我知道大家都是为了‘网格本’而来。这套书我们从1956年开始做,一直做到2001年,前前后后做了45年。”日前,在新版首发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开门见山。

  业界认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为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之最,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和出版的最高水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张福生手上保留着一份当年的出版规划草案。本着“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原则,丛书几乎囊括了东西方各民族自古代、中世纪至近现代思想艺术的杰作,涵盖了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体裁,集外国文学精华之大成。

  专家认为,“网格本”译作本身就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阅读生活。

  “网格本”也影响了许多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审美和追求。

  作家李洱说,他特别喜欢《格列佛游记》。“我把它看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我们血液的一部分。”

  作家阿乙坦言,《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对他影响巨大。“我写小说也喜欢在结尾逆转,师承了‘欧·亨利式结尾’技法。”

  “此次新出‘网格本’,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为经典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臧永清说,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21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希望传承经典并推陈出新;同时,“面对当下图书市场外国文学名著出版乱象,更要发挥文学出版‘国家队’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新版“网格本”已出21种,今年内将出版100种。AR技术的运用,也让新版图书更富时代气息。读者扫描书中图像,就能听到名家大师的文学课。

  (据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