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社区之间,睦邻中心所形成的社群,以及举办的活动往往差异很大。太湖街道东 社区,位于太湖街道中心区域,社区里有新建的商品房小区,也有老旧小区、回迁房。不同类型的小区、不同背景的居民,社区的凝聚力如何打造?
东 社区做了尝试。东 社区睦邻中心坐落于宣家巷广场,共有上下两层。一楼是有党员活动室等,二楼建设了练歌房、舞蹈房等。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睦邻中心24小时开放,居民可以一起跳广场舞、唱歌等。社区里还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各种类型的讲座。有了共同的爱好,参加同一个活动,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变得更为亲密。
依靠社群联结增强社区凝聚力,广益街道的金和社区也有丰富的样本。比如兮月烘焙工作室,原本只是居民吴丹丹个人的兴趣爱好,后来聚集了100多个全职妈妈一起做烘焙。现在工作室在附近已颇有名气,经常会有别的社区居民慕名而来。“我是一个家庭主妇,交流的范围很小,做了烘焙之后慢慢地有了更多朋友,教育小孩子方面可以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以接触些社会不同行业的人群。”下一步,吴丹丹想开一家公司,但她也坦言自己对于商业知识比如财务等并不很了解。了解到她的困难后,社区推荐她去听街道举办的培训课程,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为亲密的邻里关系提供土壤
调查中发现,有些小区还没有建立睦邻中心,小区内缺少供给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比如曹二社区这样的老新村,人口超过8000,其中老年人口占社区户籍总人口的23.5%,仅有小区空地内安放的体育健身器材供居民使用。等到太阳热力消退,这片摆放着运动器材的场地就成了一个小型的活动中心。
有的社区邻里中心虽然有良好的设施,但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梁溪区某社区是安置房小区,靠近市中心,总人口超过1万人。社区睦邻中心开设在靠近马路一侧,有活动室、乒乓球室等,但是只在晚上6点到9点开放。住在该社区的居民彭慧告诉记者,社区睦邻中心在节假日偶尔会举办活动,但真正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的活动并不多。
金和社区是一个商品房住宅社区,共有五个小区组成,小区居民大约1.2万余人。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是居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布置了烘焙工作室、合唱队练歌室、光影书院等多个房间,24小时对居民开放。现在睦邻中心的活动都是各个社群自主开展,每周二上午是健康操,周三是合唱,周四是太极拳。这些课程都是居民投票选择出来的。社区为不同社群举办活动提供场地、设备等,原本孤立的个体,通过兴趣组慢慢就形成了小团体,亲密的邻里关系慢慢就产生了。
睦邻中心需要关注“老漂族”
刘彩霞老家在盐城,现在带着两个孙子租住在柏木南苑。大孙子小学五年级,小孙子小学二年级,都在小区附近的柏庄小学上学。刘彩霞早年曾做过保姆、保洁阿姨等多种工作,现在儿女们都已在无锡买房安家。在柏木南苑租房两年,她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送两个孙子上学。觉得无聊时,也会在小区中心的广场上找其他老人聊天。社区里也有老年活动室等可供居民活动的场所,但刘彩霞并不知道这些。“我不识字,也不晓得这些,在这里租房子住而已。”
同样是接送孩子上课,罗欣是广益街道金和社区文体中心的常客。每天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直接送到社区少年宫补习功课,自己和熟悉的邻居一起学学健身操。但是之前,罗欣却从没到过社区睦邻中心。金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瑶坦言,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并不容易。之前,金和社区曾举办多次针对青少年的活动,但是来参加的人并不多。社区的工作人员跟居民沟通之后了解到,许多居民尤其是家长周末要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没空参加。“所以,我们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些辅导课程搬到社区里,在家门口建一个少年宫,这样既方便家长接送孩子,也能让他们走进社区。”金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瑶说道。
睦邻中心运转良好,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真正使社区成为一个居民和谐相处的共同体。近日,记者对我市部分社区睦邻中心采访时发现,有的社区睦邻中心运行顺畅,各类活动较多,很受居民欢迎;有的睦邻中心虽有良好的设施,但是没有好好利用;有的社区目前还没有睦邻中心。如何让睦邻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使其成为联结社区居民的纽带?
□本报记者 王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