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单红 文、宗晓东 摄)文明有源头,文物会说话!烈日骄阳下,那一方考古地块,穿越时空无声释放出强烈历史信息:3000多年前,就在梅村、在这片土地上,便是吴地先民生活的所在。此次共修复100多件出土文物,昨天现场展出50余件,其几何形陶纹碎片充分凸显商周时期特色。
“经过为期近一年的考古工作,也通过来自国家、省、市专家组的学术论证,梅里遗址确证为重要的商周遗址!”无锡梅里遗址考古项目领队、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会专家组成员刘宝山博士昨在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这一消息。
梅里遗址实证了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梅村地区生活,尤其是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关键的地点发现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这为泰伯奔吴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线索,意义十分重大。
在遗址现场,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李永军向记者介绍梅里遗址考古勘探情况:无锡梅里遗址于2018年8月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里古镇二期基建考古勘探而发现,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在彭祖墩遗址西侧3公里处,面积大约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泰伯庙东、新友路西的伯渎河两岸,是一处商周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大型遗址,目前核心保护区为500多平方米(题图)。
通过对梅里遗址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不仅确认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得到了部分未被扰乱的地层堆积和遗迹资料,而且获取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软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等遗物。考古专家在此基础上,判断遗址的主要内涵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如呈三足立状的绳纹陶鬲,器形上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
遗址分布在伯渎河两岸,两边的堆积和遗物基本相同,解剖河岸的探沟里面也发现了部分遗迹和遗物,说明伯渎河的开挖时间晚于遗址的形成年代。因此,该遗址的发现也为进一步考证伯渎河的开挖时代提供了线索。
此次出土的马桥文化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的石器和骨角器。其中陶器分软陶和硬陶两类,软陶中以泥质红陶居多,泥质灰陶次之,少部分夹砂陶和夹炭陶,硬陶均为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陶器器型主要有壶、罐、豆、盆、盘、钵、尊、碗、器盖、陶拍、支脚、纺轮等几个类型。石器以工具和武器为主,主要器型有镞、矛、锛、刀、镰几类。骨角器仅1件骨匕。
西周至春秋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小部分石器。其中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陶、硬陶、原始瓷次之,主要器型有鬲、盆、瓿、碗、盏、纺轮等。
伯渎河南岸发掘区第二层为明清堆积,该层掺杂有六朝以来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陶瓷等遗物,但明清时期遗迹仅有房址、水井等。遗物以釉陶和瓷器为主,另有小部分泥质灰陶。其中釉陶多为紫胎酱釉,紫胎青釉、灰胎酱釉占小部分,器型以瓶类为主。瓷器包含青花瓷、青瓷、青白瓷、青黄釉瓷,其中青花瓷和青瓷占绝大多数,器型以碗、盘、盏、杯为主。
据悉,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对遗迹只进行小范围解剖,大部分遗物和遗迹都以原貌原地保留。新吴区委宣传部及梅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梅里遗址是梅里古镇最具核心价值的考古遗址,未来将对500多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域采取永久性保护,建设展示设施,展示考古成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