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是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养老、医疗、教育、安居、环境……每个词背后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沉甸甸的民生大事。
“2019年是旺庄街道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也是努力实现争先进位的攻关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街道在集中精力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促发展,以奋勇争先的劲头推动各项工作突破提升的同时,花大力气办好民生实事,打造宜居家园,全力提升区域居民的幸福指数。”旺庄街道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养老方式智慧化多元化
旺庄街道的老年人比例已达24%左右,老龄化程度较高。近日,记者走进旺庄养老院看到,院内设施齐全,有医务室、康复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等,户外还有园艺区、歌舞区、农耕区、健身区等区域,一些老人或锻炼或聚在一起聊天,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该养老院引入了中科西北星信“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在全市第一家实现智慧养老服务。旺庄养老院使用了“智能床垫”,老年人与“智能床垫”相伴,各项生命体征将被感知、监测,相关数据通过APP、微信小程序实时传送给护理服务人员、家属。让养老院里160多名老年人高兴的是,旺庄养老院正在准备易地新建,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养老院床位将达到670张左右,老人将享受到更好的硬件和软件服务。目前新的养老院正在进行设计招投标。
据介绍,除了智慧化养老,居家养老也是街道养老方式的一个亮点。居家养老不但能缓解床位紧张问题,还让老人多一种选择。旺庄街道是新吴区最早实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的街道,已实现了居家养老站点全覆盖,其中旺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区的唯一四星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街道引进了浙江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椿熙堂,这家机构团队和后台服务软件很专业,比如有一些独居老人在家里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椿熙堂的感知终端如呼叫铃等与其后台是连接的,老人只要按呼叫铃,立刻会传到后台,椿熙堂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老人的家属、社区和附近的社区医院,切实为老人的生命提供安全呵护。据介绍,目前椿熙堂在街道已做了几十户的试点,今后将进一步推广。
围绕教育和医疗热点,加大投入满足居民需求
“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但能看病,还有康复功能,对于我们来说太方便了,今后看病再也不用往大医院跑了。”家住春潮花园的朱老伯说。
旺庄街道有22万常住人口,街道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是为了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中心预计将于9月份搬迁,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区、街共建模式,与区里的康复养护中心共同建设,让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养护中心放在一栋楼里面,集约利用土地。现在新建成的楼12层高,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新社区卫生服务心投入运行后,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辖区内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康复养护中心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力量为居民服务,这样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另外,旺庄街道正在开展新的特色科室——康复科的建设,计划于今年建成,加上之前已有的省级特色科室心脑血管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拥有两个特色科室。
在教育方面,为了满足辖区内孩子的入学需求,街道正开建和拟建一批新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正大幼儿园年内即将完工,新光幼儿园和红蕾幼儿园年内即将开工。在新建中小学方面,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华实验学校(暂命名),现已开工,该校建成后可容纳2800名学生;春星小学改扩建工程一期基本完成,新教学楼9月份将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年内启动建设;高浪小学扩建工程年内开工建设。
综合施策治理水环境,推动河道水质持续改善
作为水乡城市,水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旺庄街道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综合施策,确保收到实效。
街道的小桥下浜全长有1.5公里,去年夏天以来,街道陆续接到长欣公寓等一些居民投诉,说河水黑臭,影响了环境。因此,街道对辖区内河道实行“一河一策”方案。
如对小桥下浜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对河道两旁实施彻底雨污分流,在假日广场等饭店集中的地方设置餐饮污水倾倒口,让污水直接流入污水管道。同时,采取微孔曝气、种水草、生态浮床等物理和生物降解技术净化水质。此外还实施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方法,就是在雨水管排水口加装雨水初期收集装置,以避免路面上的垃圾通过雨水管道进入河道,从而减少污染源。目前,河道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水平,经过进一步的治理,将逐步达到Ⅳ类水质的水平。
在对长800米的李巷浜的治理中,恰巧河道旁边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为采取生态滤床治理技术净化水质提供了场地,在实施了生态滤床治理措施后,加上对河两旁的家庭家禽养殖场进行了拆除,河道的水质也逐步得到改善。
据介绍,区域内共有17条劣Ⅴ类河道,目前每条河道都制定了治理的时间表,正在加紧整治,年内这17条河道将全部消灭劣Ⅴ类水质,届时区域内河道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不断优化居民居住环境
棚户区(城中村)是城市里的“伤疤”,一直是危旧住房的代名词。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不仅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更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安居梦。
记者了解到,由于棚户区(城中村)的房屋大多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均为两层砖混结构,房屋老化比较严重,每逢梅雨季节,屋面渗水漏水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外来人口大量集聚,“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群众期盼拆迁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为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让老百姓的安居梦变成现实,旺庄街道自2018年起,启动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4352户约8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并新建约8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小区。通过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切实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推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新光村、春丰村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启动实施,新光嘉园二期、春丰苑、红蕾佳苑等3个安置房建设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预计9月份可开工建设。
同时,今年街道还投入近1亿元启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据了解,旺庄街道春潮二区安置房小区建于2002年,因使用已达15年之久,无论是建设标准、景观环境,还是基础设施都难以满足现代住户多样化需要,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因此,今年街道投入约5300万元,全面启动了春潮二区片区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这也是新吴区首个安置房小区环境提升改造试点工程。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提高小区品质等要求出发,对春潮二区的基础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小区外部的景观道路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子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9月底春潮二区小区周边旺庄路、泰山路、小游园等建设项目将全部竣工。
与此同时,街道还计划实施红旗花园小区安置房改造提升工程,以及宝龙-新地假日广场片区综合提升工程。
创新社区治理,提升居民自治水平
在社区治理方面,旺庄街道也走出一条特色之路,首先是巧借外力培养社工人才。为了更好提升社区治理实践水平,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上半年,旺庄街道“燃跑社工”跟岗训练营启动,街道12名社工赴沪,重当“学徒”,在彭浦新村街道、浦兴路街道等相关社区跟岗学习,社工带着问题去,在实际跟岗过程中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每位学员为期一个半月的跟岗学习期间,聘请当地优秀社区书记担任跟学导师。
跟岗训练今年将派出三批次社工到上海的街道学习,第一、第二批次已经完成回来,第三批次还在进行中。社工赴沪“取经”收获颇丰,“把社区治理好,关键是要发挥大家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旺庄街道的社工周倩说,在中大社区跟岗学习时,看到那里环境优美、绿意葱葱。而之前面貌很糟糕,乱搭建、乱牵挂、乱堆放等现象比比皆是。她说,社居委李书记上任后,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最大程度地调动辖区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社区面貌大为改观。
创立社区治理品牌,也是旺庄社区治理的一个特色,街道重点打造的项目叫“微爱旺庄·社区微治理创新大赛”,要求社区以项目化的形式来发掘出社区需要提升治理的一个切入点,通过项目化运作居民协商议事为参与方法,以此来弥补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短板。如今,“微爱旺庄·社区微治理创新大赛”已是第二届,16个项目的开展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老百姓的认同感更强了。比如在春二社区,有一个清风转角亭,要改造成纳凉亭,大家主动一起动手,对亭子进行了改造,如今小区居民纳凉又有了一个好去处。
此外街道还注重对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如今在全市和全区叫得响的社会组织已形成品牌,“三杯茶”已是无锡市AAAA社会组织,“优觅公益”是无锡市AAA社会组织。这些公益组织已经走出旺庄街道,开始承接新吴区其他街道、甚至本市其他区的公益服务项目。
(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