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铭铭最近迷上了买玩具,随便走到哪里都一定要买件玩具回家才会罢休。因此,每次出去玩都是铭铭和家长之间的一场“战斗”。
更令人头疼的是,铭铭购买玩具的欲望似乎像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案例分析】
铭铭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里首先要问:铭铭如此任性的毛病是如何养成的?恐怕正是由于爸爸妈妈一次一次无原则地满足铭铭的要求。
家庭教育的不当策略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放纵迁就、过分宽容的结果。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等性格缺陷的温床。孩子不听话,父母束手无策,于是改成父母听孩子的话,要什么给什么。久之,孩子便知道把哭闹撒泼当成要挟家长的武器,而且战无不胜。铭铭和他的父母就是如此。任性的幼儿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将严重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应对方略】
一、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区分对待孩子的要求
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作对“闹独立”。这种情形往往延续到4~5岁,孩子经常不服管教。 幼儿这种不听话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正当要求,有条件地予以满足。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日常生活中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给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让孩子明白,满足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
对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这样,让孩子得到尊重的同时,又不迁就他,幼儿才能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任意妄为。
二、正确巧妙地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让孩子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非观念。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的熏陶与教育而消失。
对幼儿也不能光讲道理,还可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巧妙化解难题。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
纠正孩子任性,要一以贯之,切不可时而抓紧、时而放松,或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
全体家长坚持原则、意见一致,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不合理的要求,哭闹也没有用,找谁也没用。”这个结论对孩子太重要了,可以大大减少哭闹的次数,逐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如果家长态度不一致,孩子就会利用矛盾钻空子。
四、合理购物有妙招
第一招:限量购物,延迟满足。
购物前先和孩子讲好,今天只能够买一样玩具,不超过某个价位,你自己作出选择。还可用“代币制”管理的方法来限制幼儿买玩具的行为,如表现好,可得五角星奖励,满五颗星才能购买一件小玩具;如果暂时不买,可以累积计算,集满十颗五角星,就可以购买一件大些的玩具。通过这种特殊的奖励方式来限定孩子买玩具的数量,让孩子感受到得到一件玩具是不容易的,需要自己付出努力,而且要忍耐等待。
第二招:合理购买,精打细算。
教孩子看货架上的标价,货比货;告诉他可以怎么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比如孩子在超市看中了一个玩具手机,家长拿出自己的手机,在淘宝网上搜到一模一样的,价钱只有商场的一半,可以许诺孩子:“回去网上给你买,省下的钱买其他物品。”孩子同意了,当场表扬。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也有了节约省钱的意识,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也可让孩子卖家中的废品,或给孩子一些劳动报酬,让他积存零花钱,初步养成储蓄习惯。
(本文节选自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关键词幼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