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玲/文
宗晓东/摄
今年3月,一则题为《终于,我回家乡无锡拍了一次樱花》微信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其中以樱花为主角的照片和视频都美得惊心动魄,把樱花在晨赏、日赏、暮赏和夜赏的烂漫情怀作了尽情表达。作者苏群也因此成为那段时间网上的“热搜”词。苏群何许人?为什么他会用如此独特的视角来诠释鼋头渚樱花?在樱花图铺天盖地之时,为什么他的樱花照能脱颖而出“收割”近30万的阅读量?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见到了这位无锡老乡。他是著名篮球解说员,最早实地报道NBA的体育记者,创办过篮球专业报,也是较早转型自媒体的媒体人。
采访约在了他家附近的一个茶室,简单的T恤和短裤,随性又自在,身穿印有湖人队logo的球服则很直接地表达着他对篮球的钟爱。采访的当天,他从外地参加完一场篮球活动回京,第二天还将参与央视节目的录制,夹缝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本报“天下无锡人”栏目的采访。
无锡人
摄影让我重新认识家乡
说到拍鼋头渚樱花的神来之笔,苏群说那是他“蓄谋已久”的。他喜欢旅行,喜欢到世界各地“转悠”。“我走过很多地方,拍下了很多风景,但家乡无锡却没能好好拍一拍。”苏群说,可能是因为近乡情怯,也是因为这些年家乡变化太快。“仔细一算,离开家乡已经30年了,而无锡变化实在太快,很多时候熟悉又陌生。”
摄影作品是对生活最好的记录。苏群镜头下的鼋头渚美得恬静真切,“我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技巧也不是很娴熟,但我想用镜头说话,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他说,鼋头渚是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去春游的地方,那里灯塔、长春桥等景点都很熟悉。但他们那一代的青春简单而晚熟,直到高中毕业离开无锡,他都没有好好体会到鼋头渚的美。
“曹禺的《雷雨》里有一句台词,周朴园对鲁妈说:‘无锡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后来脱离戏剧的语境,成为说起无锡时最常用的赞美。跟《诗经》一样,最朴素的表达最美。无锡好在其山水,在太湖,所以《太湖美》的意境很出名,我自小生活在这里,不觉得。现在才慢慢感受到她的美。”这是文中,苏群对无锡的描述也是对家乡深情的告白。“据说,长春桥的樱花,世界排名第三,但在我心中排名第一。”苏群说,有机会,他会用镜头记录下家乡更多美景,通过自己的诠释,让更多人知道并爱上这座江南名城。
媒体人
痛并快乐的从业之路
打开苏群的公众号,每篇原创内容的阅读量都在15万以上,而他那对完美近乎严苛的追求渗透在每一篇稿子中,比如说一张图表,颜色怎么处理,如何通过视频动画来突出内容……这些都是苏群亲力亲为。“为了能在赛后第一时间发文,一般是开赛前就做好各种数据文字准备,一篇看似简单的推文前期准备可能要花上六七个小时,才能在成稿时一气呵成。”哪怕是字体、字号这样的小细节,他都会细细琢磨。
这样的“较真”源自多年的积累。大学毕业后父母给他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局限于一方天地。于是,他南下去到深圳,开始了漂泊之路。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大学同窗推荐他去了《中国体育报》。“这份报纸是当年体育专业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虽然没有从业经验,但我喜欢传媒也喜欢体育这个行业,二话没说就去了。”进入媒体行业后,他是全力以赴的“永动机”。他在报社常备行军床,办公室就是“寝室”。在办公室睡了两年半,每天的写稿量都非常大,常常是采访一整天,回到办公室就拼命“码字”。苏群说,那时传统媒体正处于辉煌时期,对于每个从业者而言都必须“拼”,因为有大把的好资源和机会,你得争分夺秒去把握。“别人那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拥有了资源的你,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支撑他的最大动力,是读者。那时候。报社只有排版室有电脑,他经常“混”在排版室,写稿子,也给读者写回信。“传达室我的信最多,都会一封一封回复。”每个周末下午,他会静静地坐在排版室,看信写信。打印出地址,在信封上一一贴上,一摞信交给传达室寄回,就这样,养成了和读者互动的习惯。
他说,作为媒体人的最大乐趣便是每天能见到不一样的人和事。他第一次独立出国采访国际大型赛事是在1995年,报道世界田径锦标赛,住的是青年旅社,同房的有菲律宾、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立陶宛等不同国家的记者朋友,“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民大联欢,一起打呼噜,然后就相处成了好朋友。”采访奥运会有趣的事儿,比如悉尼奥运会,因为当地人少,现场工作人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会被各种证件弄得很迷糊。我就经常借了教练的证件去采访各种比赛。被发现了就被驱逐,现场和她们斗智斗勇,很有意思。”
创业者
勇于改变,走在创新前沿
“我们当年入行时,踏到了媒体转型的关键节点。”看过《编辑部的故事》的人对当时的媒体环境不会陌生,苏群说刚进《中国体育报》时,编辑部就是这样的状态。但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种新观念的注入,媒体环境迅速变化。“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下,我们年轻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出国采访,比如很多独家资讯。”《中国体育报》最早一批笔记本电脑就是在他的争取下获得,“在那之前都是手写稿,在排版室打字编发。”
他也是第一个实地采访NBA的中国记者。当年出国采访是因为做记者的本能,“那会经常采访篮球新闻,采访过在香港的NBA代理机构,才获得了邀请。当时没有考虑很多,只是觉得我是一个体育记者,到第一线搜集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是件顺理成章的事。”而这个标签背后是每天几万字的写稿量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苏群说,人的生活轨迹是无法设计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个机会。只是现在回想,当时去尝试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2000年他离开了《中国体育报》,离开了已经习惯的舒适区,加盟了《体坛周报》,又在2004年创办了《篮球先锋报》。“出走需要勇气,但我丝毫不怀疑,我能做一个更加专业的篮球媒体平台。”虽然有多年媒体人的从业经验,但他依旧持续在做“知识更新”,专业知识的更新、传播方式的更新以及思维模式的更新。从完全没有接触过自媒体到现在自媒体公众号粉丝达到50多万人,平均阅读量也达到了20万。
追梦人
坚持初心,拼尽全力
“江湖十年,目睹中国男篮兵败悉尼,兵败釜山;目睹NBA前辈共47位著名人物站在你面前;目睹乔丹带病打败马龙,瘫倒在皮蓬怀中;目睹第一个中国人踏上NBA球场……目睹了这么多‘江湖恩怨’过后,还能求什么?唯一的感想和信条是:我可以不说真话,但我决不说假话。”这是一段苏群在热搜上的话,在他看来,不论是哪个阶段的自己,都要保持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
初心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我的主业是解说员、是微博微信大V,但我却认为自己始终是一名记者。” 苏群说。作为一名记者,必须与读者保持连接。与读者的互动已经内化为习惯,几乎每篇推文后苏群都会选择一些留言回复,“无论处于哪个社会阶段,了解读者看法,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真正做好媒体。”也是因为如此,他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在《中国体育报》时,他曾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他是江西赣州的一个读者,我们写信交流时他才上初中。”神奇的事情发生在多年后,《篮球先锋报》创刊公开招聘时,这个小伙子看到招聘信息,毅然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坐了一个晚上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到北京后也没顾得上休息,直接来了编辑部。见面后他没有多介绍自己,只是激情四射地聊着自己的办报理念。“原生态的状态我很喜欢,就把他录用了,之后才知道是多年前给我写信的‘老读者’。现在这个小伙子在传媒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苏群说,经常会有家长联系他,要他这个“偶像”给孩子做引导,他也会毫不吝啬播撒“心灵鸡汤”。
解说员
他是最早的“网红”
“网红”之路的开启,也是源于对传播方式改变的敏锐感知。苏群说,他最早看到智能手机是2008年在美国采访时,巧遇苹果手机新款首发前夜,不少“果粉”熬夜排队,“我当时就惊呆了,什么东西能引发人们这么大的关注度。”而后就开始研究智能手机使用的新趋势,思考智能手机普及即将对媒体和读者互动方式带来的影响。不久之后,新浪博客在国内出现,苏群就注册了公众号,成为最早一批大V,“在这样的平台,互动是实时的,不需要等上几天。这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传播方式。”
不夸张地说,不少中国人,都是看着苏群这样一拨主播的解说才开始了解篮球了解NBA。苏群的NBA解说员生涯始于1994年,当时央视直播NBA总决赛,要找对篮球有专业了解的记者,央视就顺其自然地找到了他,“央视的孙正平老师打电话到体育报,说要找个专业记者加入直播解说团队,我就成了那个‘幸运儿’。”也是在那时,央视开启了直播“1+1”的模式,一个专业主持人+一个业内嘉宾。
最早北京有线台开始转播NBA比赛时,没有嘉宾解说,只有专业主持人。主持人会有一个“专业智囊”,智囊的作用就是在主持人解说的时候提供“硬核”的知识。央视五套的张斌就曾经是“专业智囊”。奥运会开幕式时,他就在主持人旁边看现场,然后出场了什么运动员、什么团队,他就写个条,这个人是什么什么身份,参加过哪些比赛,悄悄递给主持人,主持人就按照纸上内容来讲解。后来,孙正平推出“1+1”模式后大受欢迎,央视就沿用了这个模式。
“作为体育记者,我们掌握了不少独家一手的材料。”苏群说,能看到外刊、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的,只有少数几家报纸的编辑部。随着姚明进入NBA,之后又有易建联、林书豪,NBA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是节节攀升,比赛的转播多了,解说员的机会也随之变多。
而今,解说员已成为一场比赛不可或缺的存在,网络带来的信息开放也要求他们不断改变解说方式。“直播,这一传播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的独特性,每个解说员需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不断摸索不断积累。”苏群说,在镜头前,解说员不仅仅是讲一些专业的知识,而是传递你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寻找到了自己,才能更有深度的“输出”。
引路人
篮球产业未来可期
“中国的篮球产业未来可期。”接受采访的那天,苏群从郑州参加完一个篮球活动回京,现场他看到不少对篮球喜爱并有天赋的孩子。“现场不少五六岁小朋友的球已经打得很好了,胯下运球,假动作,还有精准度很高的三分球。”苏群说,他们的父母是伴着中国篮球越来越浓郁的氛围成长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看姚明,看科比,他们有自己对篮球的理解。而现在,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也愿意将资源使用到对孩子运动素养的提升上。”
“在体育运动还未实现大众化普及的年代,优秀运动员来自大浪淘沙式的层层选拔,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选拔进入体校,进行专门训练。”苏群说,这不是体育运动最好的状态。而现在,慢慢进入大众普及阶段,更多人享有体育资源和训练条件,这样成长出的运动员更有多样性,对于一项运动的建设和发展也更有意义。
除了公众号、电视直播,苏群也参与到篮球的综艺节目和网络直播中,他在思考的是通过更加新鲜的传播方式,将篮球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其实关注篮球运动,有更为普世的价值,它的魅力就在于充满矛盾。”苏群说,好多人是懵懵懂懂一辈子就过来了,一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或者说很迷茫。但是如果他们理解了篮球的真谛,对人生的迷茫和惶恐会更加从容,也会找到更好的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