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题 聚焦

中国援非医疗56年,逾两万人次医务人员遍及非洲48个国家

救治患者超过两亿人次

  ◀ 这张1968年的资料照片显示,中国医疗队在索马里阿弗戈依镇巡回医疗时,为索马里儿童治病。(新华社发)

  ▶ 2010年11月23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奇通圭扎中心医院,一位老人在中国“非洲光明行”医疗队为其实施复明手术后重见光明,惊喜万分。  (新华社发)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渤海之滨,天津。即将启程的中国第26批援刚果(布)医疗队队员们,在忙碌的行前准备中度过这别有意义的一天。

  万里之外,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西郊。由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从最早到达阿尔及利亚至今,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超过两万人次的中国医务人员在非洲48个国家,救治患者超过两亿人次。中国援非医疗队“金字招牌”的背后,是青丝变成白发,是51人长眠他乡,更是薪火代代相传。

  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非医疗队队员张友明辗转了近20天,才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离开的时候,面对赶来挽留的病人,张友明拉着他们的手说:“下一支中国医疗队一定和我们一样,你们放心。”

  多少人的坚守与付出,让这句朴实的话,得到了时间的印证。

  2014年,世界谈“埃”色变。

  肆虐的埃博拉疫情,成为检验一个大国道义与责任的“试金石”。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毅然向阿尔及利亚伸出援手,在抗击埃博拉的斗争中,中国同样站在最前列。

  一声声“阿么塞格那胡(谢谢)”,是对医道无界的中国医生最高的褒扬,是对亲如一家的中非友谊最好的诠释。热情如火的非洲民众,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谢。

  “希望的大陆”“发展的热土”,如今的非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加速奔跑的“非洲雄狮”,对健康卫生事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对非医疗卫生援助进入‘快车道’。通过经验分享、技术合作和各种形式的援助项目,中国致力于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卫生事业自主发展能力。”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全球卫生研究部副主任王云屏说。

  埃博拉疫情敲响警钟,非洲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派出专家为非洲疾控中心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在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方面已签署项目换文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援非医疗,宛如一曲生命赞歌,回荡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诗里。(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