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焦点

从吴氏家族明代园林“惊现”美国说起

吴欢:传承家族文脉,讲好中国故事

  吴欢和母亲

  吴欢和父亲

  吴祖光和新凤霞

  1960年,吴家全家福

  □本报记者 文扬

  今年6月底,本报记者一行前往北京采访吴欢,从北京城里驱车接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他僻静的工作室。“主要考虑到能安静地创作书法、绘画。”吴欢说,当天他正在和两位同事策划明朝“吴氏止园”展览活动。

  7月底,明朝“吴氏止园”历史文化展暨中国园林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研讨会在京如期举办,引发多方关注。近年来,有关“止园”的消息越来越多。“止园”主人吴亮背后的吴氏是一个传承有序、历史脉络清晰、历尽沧桑的家族。自北宋到清末,吴氏一门进士70余人,吴氏家族明清时期即拥有“造园世家”“文献世家”“收藏世家”和“紫砂世家”的美名。进入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吴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

  对于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从无锡宜兴走出去的吴氏家族传承人之一、吴祖光和新凤霞之子吴欢来说,家族的故事很多,“止园”这座园林的故事是他近年来挖掘出来的。

  如今,年过六旬的他将大部分精力花在了传承家族文化上,对他来说,讲好吴家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一座园林背后的文化世家

  《止园》研究最早由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高居翰和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发起,1996年举办的《止园》图合展,使这套图册及《止园》获得国际性的关注。尔后,中国的曹汛、黄晓和刘珊珊等学者接力,并揭示出一个已绵延五百余年的中国文化家族。

  这个家族的历史文化轨迹甚为辉煌可观。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留下了清晰可查的业绩。尤其是在建造园林方面,更是贡献巨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造园世家。

  2018年宜兴博物馆馆长邢娟到中国园林博物馆参观止园模型的展出,发现止园主人吴亮正是知名书画家吴欢的先祖,于是有了研究者找到园林主人后人的故事,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人们惊叹于这座古典园林的美妙,更惊叹园林背后吴氏家族数百年间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吴欢介绍,宜兴吴氏有史书可鉴,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以后分为兄弟多支,均在宜兴,其中最重要两支为北渠吴氏和济美堂吴氏。此兄弟两支互勉互进,比翼齐飞,谱写了宜兴历史上一段十分辉煌的书香门第传世佳话。

  建造止园的吴亮出自北渠吴氏,这一支从第七世吴性迁居常州洗马桥。吴性为进士出身,他的五个儿子有两名进士、一名太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是翰林院掌院吴中行。吴中行有八个儿子,其中三名进士、两名举人、三名太学生,其次子吴亮为止园园主,官至大理寺右少卿,四子吴玄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从子吴宗达高中探花,官至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

  吴亮曾赐诗《题吴之矩云起楼》给济美堂吴氏收藏《富春山居图》的吴正志(之矩),诗曰:“飞楼飘渺倚天开,冉冉晴云入槛来。舒卷无心曾出岫,凭陵有意独登台。千秋不尽凌霄气,百尺应看命世才。高卧尚能干象纬,可容物色到三台。”吴正志的父亲吴仕(颐山),正是公认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供春的主人。

  据学者统计,明清两代北渠吴氏出了21位进士,济美堂吴氏出了27位进士,举人秀才数以百计,可谓簪缨满门。宜兴吴氏家族“造园世家”“文献世家”“收藏世家”“紫砂世家”的显赫声名就此永载史册。

  明清吴家是一个造园世家。明代仅止园园主吴亮祖孙三代建造的园林已发现10余座,如吴性天真园,吴中行嘉树园,吴亮止园和白鹤园,吴玄东第园,吴兖蒹葭庄,吴襄青山庄,吴褒素园,吴宗达绿园……

  明清以来吴氏家族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难解难分的因缘,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令人感受到一个世家大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历经人生起伏与艰苦磨砺

  “家母是白石老人的弟子,所以我的名字也是老人起的。”吴欢说,白石老人当年以“吴欢无不欢”赐名,“无为无不为,无所不能为也。无欢无不欢,无所不能欢也。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无欢却有欢。”在吴欢先生的工作室里,他上着一件白汗衫,下着短裤,和大伙有说有笑,聊一会便手痒痒,要拿起笔挥毫一番,他的字如其人,透着一股豪迈和洒脱。

  吴欢的父亲吴祖光是戏剧家,母亲新凤霞是新中国的“评剧皇后”,两人在中国的文化界名气都非常大。幼年的吴欢是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他是真正称得上“幼承庭训”“家学渊源”的人物。

  “我家在王府井的四合院,经常有文化名人过来,来的人囊括了文学界、戏剧界、美术界、音乐界、电影界、曲艺界。几乎中国所有现当代艺术大师,只要你叫得出名的都来我家玩: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郭沫若、老舍、巴金、茅盾、曹禺、叶恭卓、夏衍、傅抱石……我这个年龄的书画家中,见过真正各界艺术大师的人,从数量上讲,我可能是最多的。”吴欢说。

  吴欢自小见惯了名家手笔,不仅从父习文,从母习画,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张光宇、张正宇、董希文、赵朴初等大家也都曾亲自指点过吴欢。当时担任中央美院国画系系主任的叶浅予先生,经常是到系里处理完一些事务,转身就到学校对面胡同里的吴家找吴祖光、新凤霞喝茶聊天,顺带教吴欢画画。中央美院教学楼的各课室和足球场也是吴欢常去的地方。

  1957年的反右斗争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革”,吴家受到很大影响。当时的吴欢还不满14岁,他在自家的大门口亲眼看着父亲吴祖光被批斗。“父亲当时那痛苦、无奈的表情,我一生难忘。”

  而他自己,由于是右派分子的孩子,也在一夜之间从“小少爷”变成了“狗崽子”。家里的东西被查封了,他吓得不敢出门,偷偷地躲进书房,拼命地阅读各种中外名著来排遣心中的苦闷。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也恰恰是那段经历给了他不错的国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1969年,16岁的吴欢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兵团的通讯员。在北大荒,吴欢每天要走大约70里的路去送信。除此之外,他还伐过木、建过房、修过路,甚至当过烧窑工。1976年,他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进入石油部工作。1978年,他突发奇想,写了一部小说《大黑》,居然获了“当代文学奖”。接下来,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读书。

  “如果成长的路上一帆风顺,我怕我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一事无成。青少年吃苦的这段经历,让我痛苦,也让我受益无穷。”吴欢说。

  不愧为“京城才子”“香江神笔”

  1995年,吴欢到香港定居,并开始了在香港报章的专栏写作。因着自己的写作天赋和丰富阅历,他的专栏在香港一炮而红。

  他有个观点“深刻是一种病,只有靠浅薄来治”,一时脍炙人口。

  许多港人说他文笔辛辣幽默,观点新颖深刻,使多年奇痒,为之一搔,不愧为“京城才子”“香江神笔”。金庸先生也专门写信给他,称赞他的文章理论精当、勇敢锋锐,书画皆有奇气、侠气。“信写得很长,有4页纸。”

  回首往事,吴欢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爸爸、妈妈”。对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父母是他一生仰望的对象。

  “我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文艺界的不良现象疾恶如仇。家父曾送我一幅他手书的对联,也就是多次为国内外报刊披露的那两句‘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并有一行小字‘此家训也,书与欢欢’。他向我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于人谓之富。”“每当我看到家父坐在案前,不停地写作,额头发出光亮,我就从心里爱他老人家。”

  “我母亲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把女人做到了淋漓尽致,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家母被尊为中国评剧皇后,更兼作家、画家、教育家,有四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数千幅画作,桃李满天下,徒子徒孙更不计其数。如此成就,对一个正常人已是万难做到,何况一位从47岁就瘫痪了的病人。她写了27本书,文字量几百万,画了几千幅画。老学者钟敬先生说她的写作方面成就,已经快要超过她的表演艺术了。我从懂事起就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她是中国最美、最有才华的艺术家,是我亲爱的妈妈。”吴欢在书里这样表达对于父母的挚爱。

  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训造就了现在的吴欢。吴欢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书法、国画及油画这三种表现形式,都反映了他的文人情怀与艺术天资。

  他的油画作品“天眼”系列,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弘扬了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又前瞻性地契合了公平廉洁的时代主题,令人观后久久遐想。“‘天眼’系列启发自我妈妈新凤霞的唱词‘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一个人的行事为人,确实要讲规矩,艺术的根性作用,乃是维持与健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不健康的后果是导致社会整体的不健康,社会不健康则一切将陷于混乱,做艺术家,如果说我还有些责任心,有些追求的话,那便都在这个‘天眼’系列的创意里了。”吴欢说。

  吴欢的书法内容以论人议事、讲史寓典为主,其笔法风格别出心裁,纵肆飘逸,自成一家。他认为“书法不是学问,是人生对人文理解的一种宣泄方式,技法并不是很重要。书法艺术应该是一种大众的普及行为,是真正简单易行且最健康的休闲方式。”“张旭草书为的是好玩,为的是排遣种种人生烦恼,除此别无深意,或者反过来说,‘好玩’正是人生最深的含意。”

  很多人称吴欢是名门之后,他并不回避。但经历了种种人生起伏与艰苦磨砺的他,却又分明多了几分来自民间的豪气与洒脱。在他自己的画册中,除了自己的书画作品、与各界名流的唱和往还,还收录了自己当年在北大荒劳动的照片。照片的右上角,是他的亲笔题字——“莫忘草根”。

  “我的父亲是戏剧神童,我的母亲是民间艺人。所以,到我这里就一半是风流才子,一半是民间艺人。写写画画,嘻嘻哈哈,无欢无不欢。”吴欢说。

  本版图片由吴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