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青
江苏省目前正在组织编纂出版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刊《江苏文库》(下简称《文库》),总规模在3000册。2018年12月,首批成果86册正式出版并首发,引发各界关注。如今,时过近一年,在首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情形如何?在书目调整和底本复制中遇到哪些具体问题?本项目出版主持者撰文进行了探讨。
《江苏文库》首批图书86册,依据《江苏文库各编拟收书目》,其中“文献编”38册,收录“经部”之“总类”“易类”著作118种,“史料编”5册,收录“历史类”著作25种,“方志编”27册,收录“省志类”著作4种,“精华编”11册,整理典籍5种,包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焦循《孟子正义》、赵翼《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瓯北集》。另有“研究编”5册。
目前看来,根据实际情况,“拟收书目”在编纂出版中有调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由省委宣传部正式印发《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对《文库》组织架构、结构形式、规模总量、实施步骤、完成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其后,《文库》各编利用近三年时间进行文献普查,并经过多层面、多形式、多轮次反复论证,根据《文库》组织架构,确定并编印了《江苏文库各编拟收书目》(下简称《书目》),作为《文库》各编编纂出版具体选题依据。但由于涉及文献多,版本情况复杂,调整《书目》在所难免。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编纂团队精益求精,在编纂过程中不断完善书目。
二是出版社编辑在依《书目》复制底本的过程中,发现有优于《书目》中的底本,进行调换或补充。例如,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32卷,原拟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经韵楼丛书》本,后经编辑发现,上海图书馆藏有该书稿本,8册存6册,有臧庸注,吴重憙、叶景葵跋,价值更大,经与主编商议,予以调换。
三是《书目》信息不准确,如“清汪桂《周易约解》三卷,清刻本(国图)”。经查,国家图书馆并无此书,《中国古籍总目》也无著录。
四是由于图书馆出于某种原因,不予复制,如底本破损严重无法复制。又如馆藏机构已有其他排他性出版合约在先,底本不得重复出版等等。
笔者建议,一定要做好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刊编纂的基础性文献普查,在利用书目文献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利用目前各大图书馆藏机构便捷的查询系统以及各类古籍电子数据库;对没有把握的底本,要尽可能做到目验;同时,最好做一份备选书目,在书目、版本上有所递选。
处理好文献底本复制问题。《文库》约超过2000册是以文献影印加书前提要形式出版。据《书目》,《文库》涉及的文献底本大约在八千到一万种之间,分藏各级图书馆(包括国外藏书机构),如何使文献底本复制与《文库》编辑出版做到“步调一致”,确实并非易事。目前采取的做法,是据《书目》依类依序集中复制,编辑对复制好的文献逐一检查,做出每种书卷页表,根据《文库》600页左右(含约1200筒页)厚度分册、编号、发排,编纂者同时撰写提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编辑工作有条不紊。由于项目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涉及文献多,编辑工作一开始就要力求规范有序,特别是在前期工作中,要做好防错防漏防重工作,以防给后面编辑工作造成被动。
但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处也在于此,同一类文献或同一人的著作分藏不同机构,复制进度不一致,甚至有些文献如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能否获取,还是未知数,编辑过程中会因缺某一部文献而影响整个项目分册、编号、发排。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做好《书目》分类检查,对分藏不同图书馆的文献书目进行归类,相对集中在同一时间段联系复制,尽可能做到分藏在不同机构的每一类文献同时复制。二是提前与馆藏机构沟通,明确所需文献能否复制。三是在馆藏机构同意复制的前提下,预先做好对所需文献之卷页情况掌握,以便在各图书馆文献复制不能同步的情况下做到分册与预留出版编号,不影响后面工作开展。四是在《书目》内所需文献不能获取的情况下及时选用备选书目。
(作者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江苏文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