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菁菁
“您除了会英语还会其他什么语言吗?”“您觉得作为女性外交官,自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对于现在的国际形势您怎么看?”“中国在数字外交上有哪些作为?”……近日,天一中学的名人课堂因为大使杨秀萍的到来,俨然成了一个“答记者问”现场。面对同学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杨秀萍思维敏捷,脸上的表情从容中透着一丝霸气,一如在国际舞台上的那个她。足足站了两个小时后,杨秀萍连水都没喝几口,依然不停询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这让大家真正见识到了中国外交官的“大国风范”。
杨秀萍,无锡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东盟特命全权大使。现为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她亲眼见证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中国40年间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她勉励在场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高大上”外交背后的另一面
“我不是名人,我来自老百姓。”杨秀萍一开口,就赢得了现场学生雷鸣般的掌声。“我非常喜欢站着说话,怕坐在那说错话。”话音刚落,又是一阵掌声。杨秀萍语速平缓且掷地有声,在与同学们的一问一答中,开启了天一中学这堂特殊的“名人课堂”。
杨秀萍1977年离开家乡无锡鹅湖镇,前往北京上大学。虽然她在外常驻7个地方,四分之三的时间在海外,但对家乡依然有很深厚的感情,去年她还回访了母校荡口中学。
说起童年,杨秀萍表示自己出生在清贫家庭,很小就帮衬大人承担养家的责任,也曾与农民一起从事过田间劳动。她称自己是“时代的幸运者”,能够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外交官,对外代表国家和政府履行职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用己所能奉献给祖国的外交事业。
世界风云变幻,各国利益纵横捭阖,外交工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杨秀萍认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跟上外交工作发展的需要。从1985年到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当中文处秘书开始外交生涯,到2015年奉命回北京担当中国—东盟中心的秘书长这一国际组织的一把手,随着杨秀萍的职务在不断变化,但她始终没有停下充电、学习的脚步。
她说,外交工作固然有“高大上”的一面,但外交官更多时候干的都是“接地气”和打基础的活儿,她自己就经常在赶火车、坐飞机的时候写材料、看文件。“只有充分了解驻在国的国情、民情和社情,学深悟透祖国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才能多维度准确把握驻在国的需求和关切,增进双方了解与互信,提出切实管用的工作建议,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对外工作,实现互利共赢。”杨秀萍的外交生涯迄今已涵盖亚太、南亚和东南亚的双多边事务,她对每个驻在国的人文、经济、金融、贸易、现代科技等多领域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样在与别国对话的时候就可做到心中有底气,赢取对方对中国的信任。
作为中国首任常驻东盟大使,杨秀萍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拉近了各方的距离。在担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期间,她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东盟10国加上中国,人口总数超过20亿,东西时差11个小时,能为20亿人口服务,我必须全身心投入。”
外交不分男女,只有使命必达
在中国的外交领域,驻外大使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属于少数群体,而其中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至今,仅有40余位女性担任过驻外大使。目前,中国的160多个驻外机构中,女大使的比例不到10%。在崇高的职业背后,女大使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在某些艰苦地区,疾病横行、缺水断电是常态,而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她们还要忍受与家人分隔天涯的相思之苦。
“在我看来,外交不分男女,一旦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随时准备被祖国召唤。”杨秀萍回忆起10年前的春节前夕,也就是2009年1月18日,在斯里兰卡内战最激烈的时候,她奉命就任驻斯大使,同时兼任驻马尔代夫大使。尽管以往工作的地方多在发达地区,这次在战火中赴任,那一刻,她却丝毫没有半点犹豫,“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是祖国的需要”。
杨秀萍深知当地民众期盼和平的渴望,并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从提供帐篷开始,中国帮助斯里兰卡民众免于流离失所,之后又参与战后重建公路、铁路、港口、电厂等基础设施,为斯里兰卡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给当地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之后,她走遍了大部分的南亚国家,在东亚和南亚国家整整工作了10年,这使她亲身体会到中国实行“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珍贵。
作为一名女性外交官,杨秀萍认为女性独特的柔性更容易赢得倾听和尊重。她说,外交是门关于沟通的学问,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可以更好地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互信、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建立友谊。“要善于讲中国故事给对方听,面对争端,态度要坚决,但说话方式要友善。”她指出,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外交官的必备技能,而善于沟通是建立在知己知彼、洞悉形势的基础上的。
要跟上时代步伐开展“数字外交”
杨秀萍1980年进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工作,这是她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岗位,因此她对新闻工作充满感情,直言从记者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他们常常会为了一条新闻而熬夜,敬业和拼搏精神一般人难以想象。他们不光为自己国家,同时也在为中外交流充当民间大使。她始终认为,作为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公正客观,这是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公正客观是职业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9月,杨秀萍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在雅加达举行的数字外交大会,大家在论坛上各抒己见,谈到了融媒体、新媒体等。以数字革命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数字技术不仅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外交决策执行与民众互动的方式,给外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呈持续高发态势,网络上各种虚假消息防不胜防,对各国外交危机处理及维护网络秩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交工作时时刻刻处在聚光灯下,需要实行自身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步伐。”
杨秀萍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技术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运用。中国驻外使领馆已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及时发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回应国际社会舆论关切,这不仅方便中国公民获得信息与服务,也是各国民众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发展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渠道,为沟通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窗口。
“在信息社会,媒体更要有社会责任感,用事实说话,让假新闻抬不起头。”杨秀萍一方面强调媒体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方面也告诫同学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时,应有自己的判断力,学会辨别,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
期待从无锡走出更多和平使者
“应该说,我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也亲身见证了国家这么多年发展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站在外交舞台的前沿,杨秀萍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不少国家开始尊崇中国语言,对中国的了解也日益提升。
但她同时提醒,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中国有近14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有一点点困难,做乘法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如果每一个巨大的成就,要除以14亿的话,应该是一个非常小的成就。”她说,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人均GDP的世界排名却并不占优势,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时刻牢记居安思危。
今天,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杨秀萍认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国际法、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挑战,坚持对话协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视角、中国思路和中国智慧。
“Life is hard, but it has to be happy.”“I can't do the best, but I can do the better.”在交流中,杨秀萍也用英语活跃气氛。对于同学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她表示任何岗位都会有艰难困苦,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树立奋斗目标,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同时用强大的内心武装自己。
世界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多元文化的融合日益增强,未来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懂得中国,了解世界,就要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杨秀萍勉励同学们打开国际视野,身怀大国精神,带着中国情怀,把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精神等践行到学习生活中去,做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人。她也期待着从无锡走出更多未来的和平使者,为国际社会的繁荣发展出一份力。
思享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跟上外交工作发展的需要。
●外交是门关于沟通的学问,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可以更好地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互信、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建立友谊。
●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外交决策执行与民众互动的方式,给外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外交工作时时刻刻处在聚光灯下,需要实行自身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步伐。
●今天,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任何岗位都会有艰难困苦,学习的道路没有捷径,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树立奋斗目标,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同时用强大的内心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