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玲
“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无锡近代园林作为由古典园林向着现代园林转型的中期呈现,因其历史赋予而展示出新形态和新体系。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挖掘无锡近代园林特有的文化内涵,它们该如何与现代生活实现更好的链接?上周末,一场名为《探寻无锡近代园林之美》的文化沙龙在瑾槐书堂举行,记者专访主讲人江南大学朱蓉教授,她分享了近代园林的“文化密码”。
无锡近代园林个性独具
“无锡的近代园林很有个性和特点,与苏州的古典园林、南京的园林一起可以作为下一个申遗的预备项目,因为它们保存的完整性以及文化内涵丝毫不逊色于江南古镇。”朱蓉说。近代以来,在太湖、蠡湖之滨,惠山、嶂山之麓,运河、梁溪之畔,先后出现了20多处由私人营建、但却向公众开放的近代风景园林或别墅园林,这些园林充分利用太湖的湖光山色进行造园设计。由乡绅筹建的锡金公花园开创了中国“公园”建设之先河;而民族工商业家建造的私家园林梅园、横云山庄、蠡园等也成为巧妙结合真山真水的园林典范。这些近代园林对于构成无锡山水城市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园林史与近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近代园林类型丰富多样,宅邸式园林、别墅式园林、公共园林、寺观园林、宗祠园林都有,这些园林基本保存完好,空间形态特征明显,具有较为充分的囊括度。”朱蓉告诉记者,无锡近代园林很有个性,这与造园者或园主是民族工商实业家有关。实业家建园,不同于文人造园,胸襟更开阔,格局更大,借景视野更广,这使得园子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更合理。多数造园者有国外留学的背景,将当时的新材料新技术加入造园过程中,中西方元素相融合,比如云薖园的欧式小白楼,太湖别墅的混凝土栏杆,薛福成故居内的彩色玻璃和樱花林、大王松都是在那个时期被引进来的。他们更务实,格局和用材更多考虑实用性,比如在选择树种时,种植了很多果树,既能观赏也能食用。他们不拘一格,植物专类园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兰苑、杜鹃园等园都采用了创新手法。
如何与现代生活链接?
何为园林?按照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的定义,园林的布局虽变幻无穷,但要素都包含在“園”字之中:最外面的“口”是围墙;“土”则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中间的“口”居中为池;其下字形则似石似树。
近代园林是江南城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认定标准的局限、法律保障的缺失、园林范围改变与权属问题,以及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都使具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和遗产价值的近代园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新的严峻挑战。
“近代园林的很多造园理念,都值得细品,特别是其对于自然和人的态度。”朱蓉说。而这,也是中国园林“活”在今天的意义,一种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园林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如今,很多园林已经从私家园林变成了公共景点,在一个个围墙之内,如盆景般地散落在城市里。人不断涌进来,带着一种猎奇心态漫游昔日世界。“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无锡,可以挖掘近代园林文化的内涵和实用功能,拉近园林与市民生活的距离。
文旅融合做提升
“历史文化只有具备了实用性,才更具生命力。”朱蓉说,她的团队最近研究一些已经空置不用的园子的复建方案,就以复建后是否有实用功能为考量标准。比如在《横云景物致》有记载的现代园林建筑松下清斋,建议修复成故事馆类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开设工作坊、文化沙龙空间或是太湖文化传播驿站。在无锡的一些园林中,已经开始做了些开发实用型功能的尝试,比如杨味云的旧宅云薖园,就从去年开始举办了多场书画展和文化沙龙活动;西洋风格的祠堂“杨藕芳祠”也因影视剧的取景而成为“打卡地”。
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画面留白;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四根细柱,顶覆茅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在其中显露无遗,在专业设计团队看来,更多类似的园林文化内涵可以被挖掘。
而对园林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是静态的,应当是动态更新的。朱蓉说,她们在为无锡的一些园林做新的设计提升方案时,以尊重文化为肌理。比如,园、景与园内的植物、陈设都有一个合适的空间比例,树木不是越繁盛越好,怎样的比例为宜,才能更大程度地呈现园子格局的韵味,这就需要文化这条“辅助线”。而在具体的规划细节上,一方面,更多地考虑满足时代的新功能,比如在原有文保历史建筑无法改换的情况下,更多地在内部展陈上下功夫进行改造,使用新科技手法,更多考虑参与性、体验性等功能。同时,在APP掌上媒介、数字景区的导览系统上下功夫。而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更多的公共普及教育功能,开发适合年轻人的文创产品,通过有带动力的实物载体实现园林文化的传播。
(插图为朱蓉手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