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报今起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版,连续刊发我市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体会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以生态优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无锡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
《决定》为开展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占据重要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概括为“四个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四个一”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和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列为一个方面,凸显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既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又使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了理论基础,《决定》作出后,为开展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文化建构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涵盖不了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从原来的依附和操作层面上升为宏观战略的独立层面,并作为一项重大事业,是具有前瞻性的治国方略。因此,在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各个方面都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心,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途十分艰巨。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再到《决定》单列为一个方面,说明党在实践创新中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在不断转变。《决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如此重大的决策,对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无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绩可圈可点
无锡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无锡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在具体的行动之中。从开山炸石、生产水泥的资源型发展到禁止开采、宕口复绿;从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到腾笼换凤的转型发展;从退耕还湖、退渔还湖到湖河清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无锡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在持续多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中,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全面力抓落实,人大组织代表视察,并制定了宕口复绿、水环境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四套班子协同攻坚克难,有力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多年治理,2019年上半年,无锡的空气环境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PM2.5平均浓度4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1.8%,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天数0天,同比减少6天。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43个国省考断面中,优Ⅲ断面比例74.4%,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定类指标总磷浓度0.065毫克/升,同比下降20.7%;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13条主要出入湖河首次全部达标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同比增加7条;3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均同比改善一个类别;参评的44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93.2%。尤其近几年复工建设锡东垃圾焚烧厂,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都有力地推动无锡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反复性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从宜兴南部山区到江阴长江沿线,各地党委和政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了规划,划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并在具体实践中全面抓落实,成效显著。《决定》为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面对各种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有效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
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在扎实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决定》为动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从认识到认同,从熟知到真知,从理念到行动,让广大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扎扎实实地保护好无锡的山林、湿地、湖泊、河流,让无锡拥有更加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让无锡人民在青山绿水中享受发展成果。在推进产业强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要把工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根据无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生产力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蓝天、碧水、净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决不能留给后代人去做,要以充分的热情、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入到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创造出更多生态优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锡经验。
三个向度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 唐忠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难看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绝不只是一阵风、走过场,而要成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进而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的获得感呢?无疑,从学理上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便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对我们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在当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背景下,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向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向度看初心与使命,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党“我是谁”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类型政党最大的差别,即中国共产党不是代表某一特定群体,而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为理论指导,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这一观点,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革命,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历史向度看初心与使命,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党“依靠谁”的问题
近代中国如何实现救亡图存?是依靠外援,依靠精英,还是依靠人民群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像火山一样地突然爆发出来了,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显然,不仅求助西方无济于事,仅仅依靠精英阶层也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依靠无产阶级与劳苦大众实现了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那么理所应当地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心与使命相连,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从实践向度看初心与使命,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党“为了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但不管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都不能忘记“为了谁”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初心、担使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政治立场,用行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与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之治”的根本和关键
□ 姚忠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中。这进一步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抓住了“中国之治”的关键和根本。
“中国之治”的全会答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功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是“中国之治”。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西方传统大党面对经济不振、阶层撕裂、恐怖主义盛行、非法移民等问题束手无策,民众支持率每况愈下……这就是“西方之乱”。“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条显著优势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中国之治”的关键和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优势之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民族先锋、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我们国家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历史检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根本领导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基础之上,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行政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军队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外交制度、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等13个方面,系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既是根本制度,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这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国家根本领导制度,更是依据其内在根本优势而提出来的。党的领导制度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和根本标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这是对于党的领导制度的显著优势的整体解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是因为她表现出世界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科学的指导思想、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严格的组织纪律、优良的传统和作风等。
“中国之治”的自信担当: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制度体系,由“13个坚持和完善”的各方面制度体系支撑组成。党的领导制度是统摄性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逻辑的起点在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围绕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六方面要求。这六个方面要求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西方大国对社会主义中国政治误导、战略遏制、价值观围堵的加剧,“中国之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明显上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