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保健周刊

半个世纪前的追星

  □陈晓红

  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观赏地方戏的图文,特别是越剧和锡剧,兴奋和赞誉之情溢于言表。久而久之,有知道我是南京人的朋友就讶异:“你怎么也喜欢越剧和锡剧?”我笑言:“我看越剧和锡剧的历史可不短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所住的大院里有一薛姓邻居老伯经常有戏票在手,老夫妻是扬州人,膝下儿女五个,但没一个喜欢看戏,因此就经常带着我这个平时喜欢看书的小丫头去看戏。多年以后,薛伯伯夫妇早已离世,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小尾巴似的、屁颠屁颠跟着走到新街口杨公井人民剧场看戏的情景。那剧场演出的大多是东南西北各种地方戏,有秦腔、梆子戏、豫剧、扬剧、淮剧等,也有江南的越剧、沪剧和锡剧。北方戏曲高亢豪迈,而江南戏曲甜润软糯,扮相靓丽。那越剧更令我喜爱的是女扮男装——小生是女的演的。偶尔,也在大华影剧院看过南京市越剧团筱水招和竺水招的《柳毅传书》,在南京大会堂欣赏风华正茂的徐玉兰、王文娟演绎的《红楼梦》,这种高层次的地方戏至今难以忘怀。再后来,虽似懂非懂,却真的因为喜欢,就自己会约大我三岁的堂姐姐,每个星期天下午携手走四站路,去新街口中山东路“大鸿楼剧场”看越剧。此剧场似乎专演越剧,各地越剧团一至两月一换,剧目是一星期更新。所以,我保证家庭作业做好,就软磨硬缠老爸,讨4毛钱可以买前排,抑或拿到2毛后座的钱,拔脚和堂姐飞奔而去。

  不但看戏我们还去追星!中场休息时,我们钻空子到后台窗户那,踮起双脚偷看演员化妆,还大惊小怪、嘁嘁喳喳、指手画脚、说长论短。到管理人员来轰赶,嬉笑而散。那时虽没有追到很大牌的明星,但即便是某一个剧团的头牌,也是异常喜悦的事。当时我还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初中生,居然拿到了铜陵市越剧团头牌花旦胡雯琴赠送的一张照片,还通过两封信,真是欣喜若狂啊。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过去,信没了,照片仍在。还曾几次百度寻觅老人踪迹,未果,心中便永远留存她最美的形象。

  图为上世纪60年代铜陵市越剧团头牌花旦胡雯琴照片,孝凤是我在家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