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对待群众关切,乡村干部要“善听能说会做”

  □ 吴仁山

  岁末,锡城不少地方正在抓紧做好2019年度民生工程的收尾,并谋划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工程。不可否认,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不少地方想方设法逐年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实施一批实事工程,并在事前对计划解决的民生问题、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公示,以此征询群众意见建议。但据观察,对待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和实事工程,一些镇(街道)村(社区)在公示过程中,存在不少“做做样子”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乡村干部没有认真对待群众的关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要解决何种民生问题,实施什么样的实事工程,往往都会引发群众的关注。比如在河道治理上,一些河道年年整治年年难见成效,和一些干部本领不足、担当精神不够有直接关系,群众怨声很大。因此在对待群众关切的问题上,乡村干部选择性地“失聪”“失语”“不作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难度,降低了实事工程的质量,而且反映出乡村组织治理体系中存在的“软肋”。因此,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妥善处理好他们的意见建议甚至诉求,既是乡村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觉悟,更是基本素养和基本职责。在这方面,乡村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好“善听能说会做”的基本功。

  对待群众的关切,乡村干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善于倾听。“听”要及时,才能准确把握问题本质和发展规律。“听”要全面,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有全面了解实情,才能处理好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听”要认真,能静得下心、沉得下身、耐得住烦,才不会马虎敷衍。“听”要有同理心,多站在群众立场上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群众的心声,进而集思广益。

  对待群众的关切,乡村干部还必须能“说”。对于某些民生问题和实事工程,不同群体之间有各自的利益关切,他们往往是从自身的、短期的、局部的利益出发,对他人的、长期的、整体的利益也许不够了解。这就需要乡村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科学风险效果预估与慎重利益权衡,并耐心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在此过程中,乡村干部应做到不打官腔、不摆官架,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用真情实意换取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对待群众的关切,最终要落到“做”上。乡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要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群众关切的难点问题、推进群众关切的焦点工作,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进展和成效。这就要求乡村干部既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又要有实干拼搏的作风,通过一点点积累、一步步进取,把每个民生问题解决好,把每项实事工程实施好。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