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跃
惠山西南麓有一道观,名为宋帝庙。这是俗谓,道教祀神的祠庙,通常称之为观,或者叫楼观。观内古木参天,旧有的青石浮雕,是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
检《四库全书·无锡县志·山川卷二》,知此观本为悟空精舍。县志云:“(惠)山下有精舍曰悟空,宋宗姓若岩之小隐,长松茂林,深蒨蓊郁,可以游处。有轩曰‘玩云’,当惠山西来第七峰之下,朝霏夕阴,宛若图画,方外张伯雨及往之士皆有留题。山西有涧曰回龙涧,其水从山之西,循山而北转龙尾,东流注于河。”
赵若岩、张伯雨俱为元朝归隐山林的名士,读其诗文,可知此观当时之盛。张雨(字伯雨)在《题赵蒙山(赵若岩字蒙山)悟空精舍》云:“濯濯嘉树色,肃肃紫殿阴。崇冈既延睇,寒泉复洗心。节物士女繁,而我得孤吟。杖者足易跛,移舟指烟林。庞公岂无家?鱼鸟不厌深。适辨芳春月,就子碧山岑。”
精舍之名始于东汉,本为书舍、书斋的称谓。《后汉书·党锢列传·刘淑》中说:“刘淑少年学明《五经》后,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州郡礼请,五府连辟,并不就。汉桓帝时,赴洛阳,对策天下第一,拜议郎。”另该书《儒林传·包咸传》亦有时人建“精舍”教授学生的记载。“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今镇江境)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今山东郯县境)为赤眉所得,遂见拘执。十余日,(包)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乃归乡里。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包)咸授其子,(包)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谠遂遣子师之。”根据郭沫若先生的看法,东汉时候,私人传经的事业很旺盛,有些学者设立“精舍”,先后记载的学生达一万多人。有的人往往从几千里外到那里求学,此可见当时学子闻道之心的真诚迫切,亦可见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尊崇。
江南吴地,立精舍之盛古已有之,不过,较之在精舍讲授经世致用儒学,则转而别为道士、僧人修炼居住的地方。此或为魏晋之际世乱民恐,佛、道兴盛的缘故。《江表传》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故而宋朝吴曾在《能改斋语录·辨误》中说:“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
上有倡导,所有崇奉,移风易俗非论者能及。《唐书·百官志》说:“崇玄署,掌京都诸亲名数,与道士帐籍,斋蘸之事。”又说:“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隶宗正寺。”此是李唐王朝直接视道士为其宗室。又说:“崇玄学曰崇贤馆,博士曰学士,助教曰直学士,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改天下崇玄学为通道学,博士曰道德博士。未几而罢。”以政府宰相领导道观,唐朝开宋朝之先。唐《六典》卷四则云:“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纲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
惠山南麓宋帝庙既宗以赵姓,实亦渊源有自。宋代尊奉道教,以宋真宗、徽宗为盛。许地山先生说:“宋本赵氏,不能以老子为祖,乃别造一道教之祖,呼曰赵玄朗,而改太上玄元皇帝为太上混元皇帝,改玄圣文宣王(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以避赵玄朗之讳。”《宋史·礼志七》载,大中祥符(真宗年号)元年,赵恒对大臣们说:“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刚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光耀,见神人星冠绛衣,告诉我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对,已复无见。”赵恒此梦实因咸平六年“有星悖于井鬼,大如杯,色青白,光芒四尺余。”这一反常的天象让赵恒诚惶诚恐。谁又无惧于天命呢?所以赵悟后来又下旨意说:“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宋史·礼志》又云:“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我们今天常讲的玉皇大帝的俗称就是由此而来。宋朝崇道教也因此而来。宋亡元兴,赵若岩贵为赵宋皇亲,其立悟空精舍,即今荣巷后郑巷大池路边宋帝庙,并归隐山林崇奉道教,这既是承续赵室传统,又是保持志节不作两朝之臣。小隐在野、中隐在市、大隐在朝,赵若岩虽在山林,但其心中所系,仍为天下家国,尘世人群。其作诗云:“山空行迹少,地迥落花多。草长迷香涧,松高挂女萝。林深猿鸟下,径静鹿麋过。春事今云暮,其如怀抱何?”一个人所处时代的时间与空间既然无法选择,那么唯有以改变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周遭。赵若岩所在山林内外,何尝不是其心之内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