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从“体量”竞技到“能级”角逐

——从重大项目引领轨迹看无锡产业演进之路

  □本报记者 刘纯 高飞

  最近,一份公示名单在朋友圈里流传——无锡产业强市贡献奖的获奖单位、获奖个人等,让人为之一振。

  检视这份名单,实际上是在检视一个城市五年来的“项目大展”。物理学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则引力越强,在时空中甚至能以波的形式形成扰动。而一个重大项目的培育或者引进,就是一束射向未来的引力波,催发着城市经济的深度嬗变。2015年8月,市委书记李小敏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发展道路”,而要实现产业强市,重大项目是基础,重大项目也是关键。

  抓项目就是抓产业,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盯住产业发展不松懈——这样的初心近五年来从未放弃,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无锡也经历着从“体量”竞技到“能级”角逐的赛道更替,栉风沐雨中,一座城市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影响至远的深层变革。

  重大项目

  领唱产业强市“新锡剧”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重大项目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颗重要“棋子”,一个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往往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回顾无锡近五年来的发展,一条脉络异常鲜明——重大项目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两条线”高度契合,呈波形叠加态势,尤其是2017年重大项目建设迈入历史最好时期,当年末无锡带着万亿GDP迈上发展新台阶;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竣工、投产,描绘出城市产业“体格”变壮、“体型”变优、“体质”变好、“体能”变强的壮阔图景。

  数据自己会说话——“2016年下半年以来,签约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25个、总投资5832亿元,其中总投资30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0亿—300亿元项目10个,实现了引进单体投资超百亿美元项目的突破。”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这个“超百亿项目”,就是已于今年9月投产的华虹无锡基地。瞄准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12英寸产线,华虹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生产仅用了不到19个月的时间,创下了国内行业的一个纪录。如此巨大体量、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落地,成为无锡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最生动有力的注解。

  参与、跟踪了整个项目招引过程的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钦说,在很短的时间里,无锡就拿出了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以及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布局的一份“报告”,对产业有着充分认识的无锡最终赢得了华虹的信任。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锡正在打造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而集成电路正是这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虹旗舰型项目的落地,将成为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在华虹项目的示范和溢出效应下,天津中环、连城凯克斯等项目也纷至沓来,一个“华虹故事”为引子,在无锡很快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聚焦实体经济,重大项目居功至伟。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了一点:在125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签约重大产业项目中,制造业项目达到91个、数量占72.8%、总投资占67.5%。产业发展版图上进击的鼓点此起彼伏,但“制造业”依然是最强音。从2017年开始,无锡每年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暨重大项目现场观摩活动,制造业项目都是每次观摩的重点。

  “不一般”的项目,背后凝聚着不一般的努力:无锡在省内率先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每个市级重大项目确定1名机关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专员”,并在2018年首次将重大项目工作纳入年度市(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此外市领导还有“挂钩服务”,实现“一对一”的精准扶持……

  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瞄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成效令人欣喜:据统计,304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中已竣工投产的170个项目年产出约1919亿元,年税收约75亿元。

  能级提升

  产业与创新互为加速度

  物联网、集成电路、深远海装备、高性能计算、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一个个项目在眼前闪回,高能级、未来性已成为无锡对项目取舍的考量重点。

  在江阴,联动天翼动力锂电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供应商;远景日产锂电池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全球超过4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在新吴区,投资10亿美元的LG化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在高新区将达到千亿规模。项目的能级决定了无锡创新的高度,创新的能量又加速了优势领域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

  一批本土优势企业正努力迈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水平,另一批“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则正努力成为产业链优势环节的“不可替代者”。

  12月3日,无锡祥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无锡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祥生医疗并不在声名赫赫的“头部”名单中,然而,就是这样一家20多年来深耕于细分领域的无锡企业,却拥有从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到四维超声的核心技术,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医学影像设备。像这样技术上执意攻坚、产品上追求硬核的企业,在无锡数量怎样?答案是:很多见。

  五年间,33项国家科技奖励、46项中国专利奖,下转第3版>>>

  从“体量”竞技到“能级”角逐

  上接第1版>>>将无锡托举上国家城市科技创新的第一方阵;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连续多年均位居全省前列——当发展已经是一场从拼“量”转变为比“质”的角逐,产业与创新互为加速度,推动着无锡这艘产业巨舰乘风破浪。

  科创引领。近五年来,无锡先后布局了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神威·太湖之光”多次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冠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加强战略合作,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164家,省级66家,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呼应。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2790家,较2014年实现翻番。既有博世、阿斯利康、华虹这样的创新密集型的全球行业头部企业,也有药明康德、远景能源、华云数据等一批“独角兽式”创新领军企业;还有朗新科技、卓胜微电子、新洁能、祥生医疗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企业。

  生态构筑。近年来,无锡先后制定出台“创新30条”“创新10条”“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等政策文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引导银企“面对面”精准对接,不断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历年累计发放科技贷137.44亿元,获贷企业1177家……

  思深益远,谋定后动。实业基因深埋的无锡,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自身路径的研判在几年间显得更加先觉和睿智——产业转型升级正站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跳出一味追求大、追求快的传统思维模式、发展框架,科技创新正是下一次的腾跃的有力支点。

  再次脉动

  主导战略走向纵深处

  如果说“产业强市”近五年来的发展犹如一幅书法作品,它用笔因体而变、稳实丰富,在一气呵成中更蕴含着力量和节奏。而重大项目,恰如其中最具立体感的中锋运笔,浑圆淳和,力藏其中。

  就在2019年快要过去之际,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项实施意见,“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在这些词语被注入了全新内涵之后,产业强市战略的节奏便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在实体经济重振之后,只有加大力度拥抱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创新价值链的上端,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高新区黄山路,阿斯利康公司的LOGO异常醒目。这家全球医药巨头公司继在无锡设立中国区销售总部后,陆续建立中国物流中心、中国商业创新中心、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等机构,2017年又携手高新区共建创新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如今,阿斯利康这个引进多年的大项目仍保持着“热力”:截至今年初,无锡基地已累计纳税超150亿元。

  阿斯利康、博世、SK海力士、远景能源、卓胜微电子……这一个个名字串在一起,印证着一个规律: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创新链核心为导向,培育本土总部企业、招引国内外总部企业、推动外商企业总部化等多管齐下,城市核心功能的增强和能级体量的扩大才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产业强市战略架构中,制造产业的升级至关重要,而重磅项目的引进则是“全局的重点、重点的关键”。今年5月,一场由华为主导的产业峰会在无锡召开,智能大潮扑面而来之际,华为的战略演进为“平台+AI+生态”,也正与无锡产业强市新一轮脉动的核心驱动力相契合。在华为ICT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展示的一幅“未来三年行动蓝图”中,一片“华为云”将在无锡飘然落地,为车联网深入推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市工信局提供的材料中,一连串的名字和数据彰显着数字化+制造业融合的“无锡实践”:无锡瀚云(HanClouds)、雪浪云通过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四星级评测,江南电缆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19年无锡新增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个、省星级上云企业91家;市级智能车累计已达146个,省级智能车间95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未来,以华为项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必将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无锡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立足制造,但又超越“简单制造”,产业强市战略路径的不断确认,正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背景中由顺利“起势”,到锚住“定势”、把握“胜势”,不断提升着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版图里的“无锡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