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保健周刊

舒适化医疗,从消除疼痛开始

安全无痛人性化的诊疗过程,正在悄然刷新人们的就医体验

  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

  □本报记者 卫文

  在市民的传统印象中,上医院生孩子、做手术哪有不疼的?如今,“舒适化医疗”悄然颠覆市民就医感受:治病未必要忍受太多、太久的疼痛。记者从锡城多家医院采访获悉,目前让市民体验到无痛医疗的主力军还是麻醉科、疼痛科的医护人员,但是“舒适化医疗”不仅仅是无痛,而是贯穿患者医疗全过程,关乎身心全方位。

  各种“无痛”技术让市民就医疼痛大减

  12月13日,记者走进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这里是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单位之一。“90后”产妇小黄2天前刚产下一名男婴,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虽然是顺产,但是产前、产后基本感觉不到疼,让我觉得产前对生孩子疼的担忧是多余的。”该院麻醉科主任沈明坤介绍,去年该院顺产超过1.3万人,无痛分娩率达到六成左右,而前几年这一比例徘徊在30%。临产室专门安排了1名麻醉医师,为有需要的产妇提供产后镇痛服务,平均每天服务二三十人,还要不断观察。“减痛不是说说的,通过视觉模糊评分法,产痛普遍从8分减到3分以下。”沈明坤说,该院进一步扩大无痛范围,现在除了无痛分娩外,对一些意外怀孕者实行无痛人流,对一些需要辅助生殖的女性开展无痛取卵,对一些简单的妇科手术开展无痛宫腔镜治疗。

  在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看到,等候检查的市民中有三四成选择无痛胃肠镜。做了胃肠镜检查苏醒后的老吴一脸轻松地告诉记者,就像中午打了个瞌睡,醒来胃肠镜已做完,一点也不痛苦。而几年前,他做过一次胃镜,敏感的他恨不得将五脏六腑都吐出来。内镜医生介绍,对于一些适合做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无痛”让这种检查不再难受,对于医生来说,能更从容地探查,发现早期病变,甚至可以分辨出患癌风险,指导内镜检查的周期,而在以前没有无痛技术的时候,有的患者难以长时间忍受不适,医生有时想好好看也很难。

  70多岁的徐老伯患有前列腺癌并出现了骨转移,浑身疼痛,夜不能眠。饱受癌痛折磨的他每天吃着数十片止痛片,依然无法缓解疼痛,且严重的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令他“生不如死”。江大附院(原无锡四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宗剑为其实施了鞘内镇痛术。术后,徐老伯仅使用了原来三百分之一的吗啡量,就感到疼痛明显缓解,当晚睡了个安稳觉。宗剑介绍,约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医患双方都应从“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处理为主的舒适化照料”,从“延长患者生命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

  麻醉医师严重短缺,“无痛”医疗比例尚低

  市民追求舒适化医疗,“无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麻醉医师成为主力军。“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术后的急性疼痛、检查次生的疼痛副反应等,都需要麻醉医师的介入,随着近年来市民对无痛要求的提高,麻醉医师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这也是全国性的一个难题。”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雁娟说,该院50多名麻醉医师,每天手术量达100多台,还不包括内镜手术。而目前为保障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开展,就需要4名麻醉医师和1名麻醉护士专门坐镇内镜中心。

  观念也是阻碍无痛诊疗的因素之一。沈明坤说,还是有一些产妇宁愿忍痛而不愿接受无痛分娩,觉得女人生孩子痛是天经地义,无痛可能会对自己或孩子带来后遗症;还有些患者对术后镇痛抱有顾虑。其实这些观念是极为陈旧的,现在人们对于术后镇痛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手术后的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的精神和躯体造成双重创伤,还会引起循环、呼吸功能的不稳定,还可能引起消化功能、内分泌功能及代谢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而无痛技术的开展,不仅安全有效,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一方面,麻醉医师们希望更多的人能改变观念,享受无痛医疗,但事实上,麻醉医师们也担心无法应对更多需要无痛治疗的市民。沈明坤介绍,目前市妇幼保健院有20多名麻醉医师,既要应对全院手术麻醉,又要分流到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取卵各个点上,遇到高峰期,还得靠相互协助挺过来。记者了解到,到2018年,我国有麻醉科医师7.6万余人,大约每万人拥有0.5名麻醉医师,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每万人2.5名至3名麻醉医师的水平,因此,导致国内无痛医疗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除了麻醉医师短缺外,很多医院囿于场地太小,无法配备更多的麻醉、抢救设备和辟出更多的复苏室,因此也无法更大规模开展无痛相关检查和治疗。

  包括康复营养心理,“舒适化”覆盖全过程

  50多岁的老郭患结肠癌,没想到在市二院普外科,术后7天就出院了,而且腹部仅有三个小孔。据该科主任助理陈义钢介绍,为适合的患者选择微创治疗,并推行加速康复理念,同样是为了满足患者舒适化医疗的需求。老郭术前不再需要严格禁食,也不要放置胃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将恐惧、痛苦、不适减少到最低程度。虽然目前普外科近一半手术都推行加速康复,但并不是所有科室和医生都有这样的理念。

  王雁娟介绍,舒适化医疗的概念,市人民医院早在10多年前就已提出,是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享受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舒适,帮助患者消除不适和疼痛,减少并发症,给予患者安慰、缓解焦虑,涉及患者检查、治疗、护理、营养等全过程,覆盖到身体、心理等多方面。她举例,很多手术患者对手术麻醉恐惧,术前往往会睡不好觉,导致手术当天血压高,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甚至无法手术。去年该科开设了麻醉门诊,对每位手术患者开展心理疏导,介绍麻醉方式和过程,使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大大减少。

  市儿童医院开设未满半年的镇静门诊也是舒适化医疗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体现。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时候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配合核磁共振、心电图、肺功能、脑电图、螺旋CT等各项检查以及一些治疗,不仅会影响病情诊断和治疗,而且幼年的疼痛往往还会给他们日后的成长留下心理阴影。该院麻醉科副主任吴硕雄说,比如需要做心超的新生儿,虽然检查是无创的,但是检查过程中涂一点凉凉的耦合剂,他们就会乱哭乱动,根本没法配合医生检查,而口服和滴鼻的为主的镇静药能改变这一现象。“目前这一业务仅限于门诊患儿,限于检查,以后我们还要在全院推广,并扩大到治疗。”

  护理上的点滴细节关怀,也影响患者的治疗心情。去年起,江大附院(原无锡四院)积极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如大黄敷脐预防便秘,吴茱萸敷涌泉穴改善睡眠,芪柏塌渍膏局部贴敷防静脉炎等,让患者就医体验有效改善。该院自2018年起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胃癌化疗患者全程化营养管理”项目,并建设全市唯一的“全国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约有60%的胃癌患者存在营养问题,约有15%的患者因消化吸收差、进食少等原因,确诊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肿瘤内二科病区护士长告诉记者,营养不良不仅使患者病情雪上加霜,还会降低其化疗耐受性,增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该院推行立体化营养管理新模式,主要由科主任、护士长、营养师、临床医生、营养专职护士组成营养管理团队,对存在一定风险的患者进行专业的营养风险评估,并为有需要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宣教和营养支持计划。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已有300多人接受了营养风险评估,40余名患者通过及时科学的营养干预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