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民怨如何成民愿

——从无锡垃圾发电厂原址复工看基层治理逻辑

  ■ 近一年内,从万人反对到99.7%的群众支持,锡东垃圾发电厂成功实现原址复工投产

  ■ 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坐标,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激发党员干部的斗志与担当,画出一条干群关系的“V”形曲线

  “锡东垃圾发电厂必须复工,而且必须原址复工。”2015年4月,刚到任不久的江苏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在常委会上撂了“狠话”。

  那时按测算,当地最大的桃花山填埋场再有两年就将库容告罄。垃圾发电厂建不起来,日产4000吨生活垃圾的无锡将陷入垃圾围城,后果比2007年的太湖水危机还严重。

  然而,当时比迫近的垃圾危局更让当地领导干部担心的,是社会稳定的隐忧——2011年,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仓促建设并点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发村民上访,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项目无限期暂停。几年过去,不少干部仍心有余悸:“宁可加高桃花山,也不要碰锡东这座‘活火山’”。

  但是,无锡新一届市委却下定了决心:一闹就停和一味蛮干,都不符合群众利益;只要站稳了群众立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认准的事就不能退缩,关键是要找到解开群众心结的“钥匙”。

  之后,市委市政府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积极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一场社会治理战役就此打响。

  ■ 从万人反对到99.7%群众支持

  2011年5月,锡东垃圾发电厂周边上千村民拦断了村旁的省道,波及数万人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爆发,成为阻碍无锡发展的难言之痛。化解这个痛点,成为无锡新一届市委的重要工作。

  2016年10月,无锡市委常委会宣布复工工作正式启动。之前,调研准备工作已进行了一年多。会议拿出方案:坚守底线,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任何不利影响;采取最高标准、最好设备、最优工艺,把项目建成安民、亲民、富民工程。

  复工工作迅速展开。曾参与堵路的黄土塘村村民黄迪涛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村支书换了,从镇书记到市委书记一趟趟往村里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做工作,组织村民到外地电厂参观。周围开始新建学校、公园和商业设施,村庄整治让一些年年淹水的人家不再受淹。

  后来,干部让签复工认同书,黄迪涛不仅自己签,还劝别人也签。“烂尾”多年的电厂,换人、换设备,又动起来了。

  扎实细致的群众工作、贴心务实的惠民举措,赢得了99.7%的群众支持。2017年9月,锡东电厂重新点火成功。有关专家验收说,达到了当时国内最高标准,超过“欧盟2010”水平。下转第2版>>>

  民怨如何成民愿

  上接第1版>>>

  “项目投产两年来,没有一起群众举报。正在进行的二期扩容,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李小敏说。

  ■ 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

  锡东电厂项目涉及63个自然村、900多家企业、2万多人。如何做通工作?

  公开透明,源头治理,与群众充分互动。“源头在哪里?群众对技术有疑虑、对项目不知情、对干部不信任。”无锡市副市长陆志坚说,揪住这个问题,市(区)镇抽调1800多名干部组成240个工作组,从“群众不认同不开工”的共识出发,进村入户广泛告知、听取意见诉求。期间,征集了2.9万人次意见,合理解决了上万条诉求。

  为消除疑虑,当地先后组织村民6600多人次前往周边垃圾焚烧电厂参观。“村民成立了监督组,复工到点火中间随时可以喊停。”长泾镇党委书记江国虔说,建设目标、决策信息都公开,就是要信息对称,让群众知情参与。

  科学谋划,系统治理,“几把钥匙开一把锁”。逐人逐企建立台账,标注了人员、诉求;项目建设、村民拆迁、惠民工程……所有工作列出步骤、责任到人,潜在风险反复推演。黄土塘村党委书记蒋红江说,这次工作“标准细得不得了”。

  “动员一切力量!”东南村党总支书记程惠鹤说,当地企业多、组织性强,就让企业做职工的工作。老干部、老党员、各界人士都用起来了。

  村民夏明娟参观回来,便做起了志愿者。签字时,为让一户邻居认同,她自己跑了十几趟,终于拿回“最宝贵的一张纸”。“政府、社会各方都来开锁,一定能找到解开群众心结的‘钥匙’。”陆志坚说。

  依法治理,群众工作不坐“跷跷板”。“要让村民有效认同,就要站稳法治的制高点。”东港镇党委书记胡小坚说,工作组要求所有说法、做法、手续、文字都有法律依据,没有依据的也要找到权威解释。光是让群众签字的那份“认同书”,就反复咨询专家,数易其稿。

  无锡市政法委书记谢晓军说,占住了法理,关键时刻才能硬气。期间,公安机关查控网络舆情、查处聚集闹事行为,打击境内外势力不良意图。因为依法有据、处置有度,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以成果共享实现个人、群体、公共利益协调。在东港镇,跑了半辈子货车的村民陆新红,拆迁中分到了房、换了社保,自己到镇上应聘环卫工,有了稳定工作。在长泾镇,村民盼了几十年的东清河大桥即将建成。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更多钱不是补到人头,而是花在集体,群众也认可。”

  “电厂投资只有约11亿元,但环电厂的生态园建设就投资了30多亿,为的是给居民留下就业空间。”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说,当地设立了500万元的公益金,用于生态补偿;将来还要把电厂效益与周边群众利益挂钩,建立可持续的成果共享机制。

  ■ 干群关系的“V”形曲线

  今年6月,锡东垃圾发电厂复工联合工作组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电厂成功复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斗志与担当,密切了干群联系,更重塑了基层治理格局,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近一年复工工作期间,工作组的干部大多吃住在一线,每天都是“定目标—做工作—以评代训”,周而复始;市委市政府领导隔三差五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解决最难的问题。

  采访中,村民们给记者勾勒出一条干群关系的“V”形曲线: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村集体经济改制、农业税取消,村民与各级干部的接触减少、联系减弱,看电视能看到市委书记,但有的人连村支书都不认识;2011年的群体性事件,让干群关系跌入低谷;电厂复工,干部进村入户、送服务到家,干群关系重新密切起来。

  “复工也是治理秩序重塑。”胡小坚说,工作中,还集中整顿了抢工程、欠账、违建等问题,扭转了社会风气。在有些村,工作组干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罢免了不称职的村民组长,群众拍手称快。

  工作成果看长效,事业长青看制度。如今,无锡正努力把应急的群众工作经验变成常态化的工作制度。在江阴,“一张网络管治理”,群众心声有人听,群众办事八成不出村、九成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刘亢、杨绍功)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