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星光 马雪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优先,聚力“环境美”,无锡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把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作为全年第一个全局性会议进行重点部署、扎实推进。从太湖治理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到生态文明建设暨“263”专项行动动员会,再到河长大会、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加快建设生态宜人、内涵品质跃升的美丽城乡新家园。
回望5年,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和显著提升的环境指标,见证了无锡对于“环境美”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努力。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全省唯一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双达标”城市、内地宜居第一城“三连冠”……伴随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血脉,一幅碧水、蓝天、景美的生态文明动人画卷已然在太湖之滨呈现。
碧水长流
坚守绿色发展,生态河湖行动提速
一曲《太湖美》,让人忆起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乡无锡。
太湖水要清,入湖河道先得干净。“小溪河变身亲水乐园,谁能想到3年前,这条连着太湖的河,两岸还‘窝着’不少‘散乱污’作坊。”趁着冬日暖阳,家住观山名筑的朱喜娣吃过午饭,就和老伴一道漫步河边,晒着太阳,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弋,不时还有飞鸟掠过,感觉甚为惬意。
无锡,通江达湖、运河绕城的江南明珠,最鲜明的城市元素就是水。作为国内较早遭遇生态资源瓶颈的工业城市,我市“环境美”建设并非一路坦途。5年来,市委市政府秉承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定力,断面达标攻坚战、黑臭水体歼灭战、水质提升持久战,一仗接着一仗打,以生态河湖行动的提速助推“碧水城市”建设,实施完成921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098项太湖治理重点工程项目,一步一个脚印,重点解决了一批百姓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连续12年实现安全度夏。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浓度1.26毫克/升,比2014年下降35.7%,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连续3年,我市在全省治太工作综合考核中全省第一。今年1—11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百渎港、陈东港等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以及锡澄运河、白屈港和利港河3条主要入江支流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长江干流水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好转。
不仅是太湖水,老百姓身边的河道也多了碧波美景。我市综合整治的161条河道中,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道由2016年的29条增至2019年的86条。“黑臭水体歼灭战”5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九曲基河、诸家桥浜、小渲河等市区41条黑臭水体今年已全部“摘帽”,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在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无锡城乡居民收获越来越多的清水绿岸。
打造“碧水城市”正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向纵深推进。单家塘浜,一头连着我市锡山东港镇港南村,一头连着苏州常熟市尚湖镇福寿村。就在本月,无锡、苏州两地的河长首次在此启动村级跨市联合巡河,开启跨区域一体化治水新征程。
蓝天久驻
精准治理让城市“气质”更佳
“水晶蓝”“棉花糖”“火烧云”……今年夏天,家住荣巷老街的“拍客”荣鑫在朋友圈秀出“天空大片”。“比起早些年的灰蒙蒙天气,这几年无锡的蓝天白云太美啦!”他感慨,锡城天空高清“素颜照”真心让人欢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人民期盼,以“263”专项行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蓝天保卫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迎来更多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美好生活。2018年,无锡成为全省唯一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双达标”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全省第一,省生态环境厅专门给无锡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多出来的11个蓝天弥足珍贵。今年1—11月,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7.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23.2微克,排名从全省第10提升至第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1.6%,比2014年提升近14个百分点,排名从第12位提升至第7位,且重度污染天数为0。
成绩来之不易,折射出无锡人聚力攻克“治气”瓶颈,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低碳城市”的决心。为了百姓的“蓝天幸福感”,我市精准治气举措频出,在全省率先发布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排定8大类100项重点任务,下转第4版>>>
碧水蓝天景美,标注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上接第1版>>>完成4032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全市45家燃煤电厂整合至23家,拟保留的热电厂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100多台燃煤小锅炉、300多台工业窑炉整治;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10万余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2829辆。
城市“气质”佳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绿调优。5年来,我市严格环保准入,持续推动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累计压减钢铁产能29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淘汰印染产能1.45亿米;推进重点减煤工程211项,2018年煤炭消耗同比下降185万吨;近两年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0589家、完成整治6551家,为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腾出环境容量。201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比2014年累计削减12.08%、10.92%、25.25%、24.53%。
这5年,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我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同时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单位能耗等指标持续向好,扭转了“十三五”之初生态环境质量下滑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产业强市与生态优化同频共振的喜人态势。
景致怡人
助力“内地宜居城”三连冠
每天清晨,一辆辆垃圾运送车,穿越宽阔的城市干道,驶向锡东电厂,在关卡处接受检查并确认无抛洒滴漏情形后,驶入花园式厂区。这里是停工5年后,仅用了10个月就实现在原址成功复工点火的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也是近年来全国同类项目原址复工的唯一成功范例。
以锡东电厂复工投运为标志,我市破解了日益逼近的垃圾围城困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无锡环保处工作人员介绍,锡东电厂目前主要接受梁溪区、锡山区全境以及新吴区部分的生活垃圾,2017年9月复工投运前,不堪重负的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日均进场生活垃圾3070吨,如今降至日均进场垃圾527吨。
很难想象,一个各类垃圾无处可去的城市会让市民有“环境美”的宜居之感。5年来,我市强化治固废的能力建设,不断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江阴秦望山危废焚烧、江阴光大三期、宜兴凌霞危废焚烧扩建、惠山和桃花山飞灰填埋、新吴危废焚烧新技术、惠联蓝藻藻泥焚烧项目建成投用,益多垃圾焚烧电厂大修改造项目如期完成。宜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惠山酸洗污泥处置、江阴秦望山危废焚烧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困扰我市多年的固危废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垃圾处置各得其所,触目所及皆为绿色。本月,北兴塘河湿地公园基本建成,至此我市湿地公园建设补上了老城区“最后一块”短板,全市已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3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4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2%,列全省第二位。近5年来,锡城居民家门口的绿意也不断扩容,市区新增绿地133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游园78个。无锡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3平方米,老百姓出门步行10分钟即可至一个社区小游园。
从城市到农村,安居才能乐业的美好愿景已化为首批“新江南人家”居民的笑容。今年6月23日,作为全市首个农村住房整村翻建的试点,惠山区阳山镇桃园村冯巷喜迎52栋新房竣工交付,一栋栋江南风情的民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美不胜收。市委主要领导特地前来看望村民,听取大伙意见,即将乔迁新居的村民代表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由衷夸赞各级党委政府办的这件大好事。自2017年5月我市出台政策拉开无锡农房改造帷幕以来,截至上月底,全市农房翻建已开工2701户,其中竣工1908户,一处处由“美丽乡村设计师”参与塑造的民居新景跃然眼前。
碧水、蓝天、景美,极大提升了城乡宜居指数。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榜单,无锡连续三年获评内地宜居城市第一名,这是继2013年后,无锡第四次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