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财经周刊·金融

落实降费减税政策贵在“不误时”

  元旦前夕,锡城一些企业终于赶在“末班车”的时间段内,急吼吼地补办好了相关手续,享受到2019年度国家有关降费减税政策红利。这些企业之所以差点失去畅享政策红利的机会,一方面是因为此前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些政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相关单位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仅是将降费减税的政策文件一“发”了之,导致企业出现如此“被动”局面。

  这些年,为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降费减税政策。相关单位为了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红利,相继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旨在通过这种零距离沟通和针对性指导,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好用足政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但有的企业或许因为埋于研发生产,或许因为当时没有足够重视,对这些政策没能很好了解,因此就很容易失之交臂。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在服务过程中决不能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而是必须实打实地把政策文件向企业宣传好、解释透,让企业听得懂、用得着,并尽量在第一时间执行到位。这也是不断改善和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的主要内涵之一。

  加强宣传解读,提高政策透明度,让企业“看得见”。相关单位要主动走进企业、园区,对企业负责人开展宣讲与辅导,突出政策解读及政策办理流程宣传,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和充分享受政策中的各项优惠。尤其是在利用好传统媒体、官方网站权威解读的同时,努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方式、渠道,扩大优惠政策宣传覆盖面。

  落实配套政策,由专人或专门窗口负责,让企业“够得着”。针对国家出台的降费减税政策,相关单位在落实的过程中,出于方便管理、鼓励转型以及其他原因,在配套政策中会设定具体的条件、指标,有的企业往往被卡在某些附加条件上。所以,相关单位要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做好执行分析及绩效评估工作,掌握和破解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享受优惠政策企业数量最大化。

  细化执行方案,增强可操作性,让企业“用得到”。相关单位要把政策理清楚,形成清单或做成汇编,分门别类便于查询,确保每家企业都能拿到。在此过程中,还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建设数字化政府为契机,抓紧相关网络申报平台建设和优化,提供自动分析、归类、减免、提醒等功能,防止企业不知情或经办人员误操作而未能享受优惠,确保政策不折不扣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企业中。(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