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浪潮滚滚向前,能否抢抓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大有作为的胜负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无锡新的定位,我市正酝酿全面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精彩开篇。”昨天,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会场内外,“长三角一体化”同样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上,无锡要积极对接好“大战略”,打好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以时不我待的责任和激情书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为无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擘画了精准的“线路图”。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是无锡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如何牵住发展“牛鼻子”,打好融入“主动仗”,且看政协委员们给出的“金点子”。
东接上海,以先进制造业为“小上海”招牌增色
在无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场主动仗中,东向接轨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圈是重点战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甫一发布,市政协委员、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李崎教授随即感到:无锡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可更多利用国家层面的发展政策,而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性政策,无锡发展的门户将开得更大。”
李崎认为,无锡致力于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正好可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支撑。与李崎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浦巍委员看来,无锡做好与上海的产业发展对接,首先应做到“知己知彼”,充分盘点自身产业优势,组建专家团队分析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条,确定目标领域。“与知己知彼同样重要的是两情相悦。”浦巍说,在对接上海龙头的过程中,应主动打好“小上海”这一颇有历史渊源的“感情牌”。
在浦巍这次带来的提案中,特别提到了无锡新一轮城市建设要关注和增加“小上海”人文元素。“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锡帮菜,到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乡镇企业大量从上海聘请‘星期天工程师’,无锡的发展一向与上海有着深刻的关联。”他说,“小上海”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应在产业、文化、民心等各个方面密切与上海的联系,以真情实意对接上海龙头。
立足区域交通枢纽,推动锡常泰跨江协同发展
“作为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无锡不仅有通江达湖的天然区位优势,更具备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区的战略地位。”对于打好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来自交通领域的陈凤军委员用一组数字描绘可期未来,“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2小时出行圈,与沿江城市群主枢纽形成1小时出行圈,与无锡、苏州、常州主城区半小时通达。”
打通向北发展通道,推动锡常泰跨江协同发展最大的梗阻在哪里?“作为苏南地理中心,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需加速完善。”来自惠山区住建局的童伟峰委员举例说,江阴大桥时常超负荷运行,服务水平较低,跨江快速通道不完善,铁路南北客运通道尚未打通,造成无锡与江北城市间的联系较弱。
对于完善北部快速通道建设,提升区域交通联络能力,陈凤军建议,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和苏锡常都市快线的前期研究,力争尽快启动建设。消除跨越长江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的建设,进一步增强长江南北沟通能力。
借“一体化”东风,抢占家门口的黄金市场
对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家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前行的新动力、发展的新契机。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找到无锡的定位以及胜出的路径,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民营企业家的必答题。”如何写好融入服务一体化的“四篇文章”,来自制造业企业的杨朝辉委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两年,他也参加了不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专业论坛,看到了民营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巨大市场空间。
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无锡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民营企业面广量大,行业领域几乎涵盖全产业链。”杨朝辉建议,无锡政府层面可以搭建一个一体化交流平台,或是企业家论坛,给予企业走出去的专业化指导,帮助无锡企业用好家门口的黄金市场。
“一体化不仅要叫得响,更要做得实,真正使企业受益。”来自文化传播领域企业的迟鹏领委员表示,除了交通一体化,文化也要一体化发展,其中也包括了城乡一体化,“比如,在长三角广阔的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如何接轨城镇,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他建议,市政府层面可以成立一个“一体化办公室”,帮助企业做好长三角市场需求调研,以精准抓住商机,并以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让科技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点金石”。
热话题
■ 丁蜀通用机场一期工程今年竣工
加快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是推进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就国企而言,如何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刘玉海委员介绍,市交通集团今年将加快推进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建设,机场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明年投入运营,构筑起硕放机场丁蜀机场携手并进、民航通航错位发展的枢纽经济新格局,助推锡宜一体化发展跃上新层级。同时以丁蜀机场为平台,布局延伸通用航空产业链,将通航小镇规划建设成为集居住、商业、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镇,形成全市高端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展望新的一年,交通集团还将有不少助推区域一体化的大动作。刘玉海说,丁蜀机场建成后,将与中航通飞合作,开展空中旅游、商务飞行、通航会展等业务,打造长三角通航机场一小时空中通勤圈。同时,集团已完成苏锡常南部高速项目18亿元出资,南部高速建成后,围绕锡宜一体化,探索开通锡宜之间的客运公交化运营班线。另外,集团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香港货航的收购工作,发挥无锡空港产业园的规模效应,积极发展现代高端物流业, 为建设苏南国际快递物流集聚区增添新动力。
■ 轨道上的锡澄宜,跑出一体化“加速度”
去年10月17日,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锡澄线”正式开工,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掀开崭新一页。这条轨道线,在宋良栋委员心中盼望了许久。“无锡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启动实施锡澄线、锡宜线为突破口,加快锡澄锡宜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提升城市能级,锡澄锡宜一体化已成为当下无锡发展的突破口。“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宋良栋认为,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轨道衔接能力,可助推跑出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度”。“对推动锡澄锡宜一体化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提升无锡在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他建议,依托轨道交通,把锡澄宜三地近在咫尺的地理条件和密不可分的经济社会联系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无锡拥抱长江、澄宜亲近太湖,锡澄宜人民共享一江一湖。
■ 道桥“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
在前不久启动的我市重点道桥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上,高浪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等一批市民关注度高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竣工。新的一年内,如何进一步补齐道桥短板,按下基础设施建设“快进键”,政协委员们展开热议。
“锡澄锡宜交通一体化水平仍待提高,城市内部快速路网仍需完善。”来自市建管中心的杨炜委员认为,市域一体化的公路网、快速路网还未形成,锡澄锡宜之间通而不快,尤其缺乏市域快速通道及大容量轨道交通。目前市区快速路网覆盖有限,对惠山站片区、无锡东站片区、锡西片区等重要枢纽节点覆盖范围不足,建议推进凤翔路、江海路(广南立交—景渎立交)、高浪路、新锡路北延、通江大道、外环线和锡东大道快速化等一批快速路改造项目,打通内环瓶颈,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快速衔接。
锡澄一体化方面,陈凤军委员建议推进霞客大道与凤翔路快速化对接、长山大道与新锡路快速化对接、世纪大道与友谊路对接、西环线往北接通暨南大道和357省道(暨南大道西延)等项目。锡宜方面,建议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周杨公路(341省道)的建设。同时深化锡宜城际轨道线方案研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定位,任克奇委员建议,要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无锡行动方案》的部署,以“区域性辐射”“一体化融合”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支撑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任克奇认为,从一体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无锡在深度融入城市群和实现“一体两翼”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尚未健全,锡澄锡宜一体化格局尚待完善。他在提案中建议,加快区域快速通道建设,构建畅通的高快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开工建设G312快速化改造工程,便捷与苏州、常州、上海的对接。江阴方向要注重加快4条通道的快速化对接,宜兴方向则要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341省道和范蠡大道等3条道路的建设。
好声音
创设长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会
在世界产业集群建设中,无锡乃至江苏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种子”选手,在重点技术问题解决上提供了智力支持。对此,盛学杰委员认为,长三角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或有脱节,技术成果推广渠道以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单一,且存在地区局限等。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盛学杰建议,通过每年举办“长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会”的方式,推进产研融合、研产互促。她认为,无锡以“三个全省第一”首次实现了中国500强江苏榜单上的“大满贯”,无锡又有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丰富经验,可以牵头研究并创设长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会,组建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整合三省一市的科研资源,为无锡、江苏乃至中国的科技进步、成果有效利用、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