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以百姓心为心,着力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细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浓浓的民生情怀贯穿始终。
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需要深入排查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让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体现在千家万户更高品质的生活中、映衬在群众阳光灿烂的笑容里。在南京,参加省“两会”的无锡代表委员们,围绕民生需求新变化,畅谈如何更加精准地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在建言献策中为民生幸福鼓与呼,期许让群众生活改善与决胜全面小康同节奏、与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同步伐。
净化文化亮化数字化,彰显梁溪魅力
省人大代表、梁溪区委书记 秦咏薪
“我们要用绣花功夫,通过一流的治理,建设魅力梁溪。”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引起了秦咏薪代表的强烈共鸣。他说,梁溪区将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强化基层管理责任的落实,大力实施“净化、文化、亮化、数字化”工程,让中心城区的魅力、品质进一步凸显。
净化,就是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使每条背街小巷都干净整洁,这是最基本的功课。”秦咏薪介绍,去年梁溪新建、改建公厕116座,今年还将新建、改建100座,同时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85%”的目标,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梁溪人文底蕴深厚,我们还将依托小娄巷、文渊坊、后西溪、崇宁路、南长街等,加快打造十条特色街巷,让这些特色街巷成为讲好梁溪故事、留住无锡味道和乡愁的特色小巷。”秦咏薪表示,将在具体细节上精心考量,“路牌、交通标识、指示牌等都将结合街巷特点统一设计,彰显特色,让外地游客一来无锡就能感受到此地的文化魅力。”
中山路商业街拥有百年历史,承载了几代无锡人的记忆,最近一次大规模改造还是2007年的事,十多年过去了,中山路商业街逐渐显出老态。为此,在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呼吁加快改造提升、重振中心商圈雄风。秦咏薪说,今年将对中山路来一次彻底的改造提升,主要是对中山路两侧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出新,刷新沿街亮化设施、户外广告设施等,将大量运用触摸屏等数字设备,提升街区品质、功能和体验度,让中山路更好满足中心商圈的发展需要。
提高岗位津贴,鼓励优秀老师做班主任
省人大代表、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 沈茂德
省政府工作报告既是“动员令”,又是“施工图”。令沈茂德代表高兴的是,在2020年我省继续要办好的“十项民生实事”中,教育被列为“1号工程”。“教育关系千家万户,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振奋的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再仅是一种目标,而是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量化部署。”
无锡在全国率先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覆盖,率先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较高。沈茂德说,在2014年、2018年两届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评比中,无锡一等奖项目在地级市中居全国第一。在首批江苏省20所高品质高中评定中,无锡有三所高中名列其中。“在这样一个高位上,无锡教育发展必然是‘高品质上再发力’。”他建议,要一手抓“夯实优质均衡”,一手抓“多元化、国际化”。“如果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拔尖人才,学校仅仅满足于国家课程的教学是不够的,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丰富课程建设,形成更多体验性、探究性的课程活动,让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挑战性。”
提高班主任待遇,是沈茂德今年提出的书面建议。他说:“所有的家长、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个好的班主任,但实际上,一线教师当班主任的积极性并不高。”他看到,班主任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但是目前的岗位津贴太低。“我建议人社、财政、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专项调研并较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至少要提高到每月1500—2000元,以鼓励更多的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沈茂德说,“我相信,班主任队伍优秀,学校必优秀,教育必优质”。
关爱百姓,需与时俱进、创新而为
省人大代表、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党委书记 李洪耀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对办好民生实事,尤其关注。”李洪耀代表说,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将村级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广大村民共享,是长江村多年以来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从早先的送别墅、送股份、送黄金,到2014年开始的送文化、送健康、送保障,长江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得以不断提升。
送些啥,如何送,怎样让村民真正受益,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其中还有不少学问。李洪耀说得实在:“你给老年村民送钱,其实并不太妥当,因为他们舍不得用,特别是不舍得为自己花钱。村里就给老年人送体检,一年两次。健康是最大的幸福,出门旅游有益身心健康,村里就每年分批组织全民旅游,远的跑到了港澳。”
关爱百姓,也要与时俱进,创新而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长江村随即出台了生育金,多生一个娃,奖励5000元。村里孩子考上大学后,户口迁走了,村民福利待遇随之被取消,不少人甚为惋惜。经过村委会讨论并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凡是老家在长江村的大学生返乡工作的,可继续享受丰厚的村民待遇。李洪耀自豪地介绍,每年小年夜隔夜,长江村3000多位村民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村里自办的晚会,每人可领800元红包,现场一派喜气洋洋景象。
刚过去的一年,新长江集团完成销售收入665亿元、利税31亿元,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让李洪耀对“为村民送福利”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说,长江村与江阴实验幼儿园联手,在江阴城区共建一个高端幼儿园,项目投资1个亿,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我理解,这也是一种送文化,我们要让长江村村民和企业员工的后代从小就接受不逊色于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才。”
加强安评中介监管,堵住安全生产漏洞
省政协委员、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 王卉青
“安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王卉青委员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安全工作的部署不惜笔墨,要求全力保持社会安全稳定。响水“3·21”事故的教训惨痛而深刻,其中特别引发社会关注的是作出安评报告、环评报告的中介机构应承担何种责任?今后如何加强监管?
作为一名律师,王卉青关注到,根据我国《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出具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机构,必须是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对此类专业机构依法负有监管责任。
人命关天,安全至上。王卉青建议,在深刻反思中狠抓整改,突出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涉及民生重要领域监管,让“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尤其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对安评机构、环评机构在资质审批、专业指导、监督检查、质量考核、风险防控、责任追究等方面依法加强监管,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各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用最严格的标准查找和堵塞漏洞,用最坚决的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平安江苏”。
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好“关键小事”
省人大代表、滨湖区荣巷街道荣巷社区党委书记 陆栋
社区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如何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好影响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来自基层的陆栋代表最记挂的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把社会治理创新和推进基层减负放在了重要位置,“真是句句说到心坎上!”
无锡是江苏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的第一批试点城市。“近年来,社区治理的基础实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高了。但当前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等事关城市发展的大事都需要社区参与,行政性事务多了,就很难腾出更多精力用在服务上。”“大事”必须办好,“小事”也不能忽略。陆栋建议在去年“基层减负年”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梳理和创新,正确界定社区职能和权责,有效区分“行政性”和“服务性”事务,引导社区工作更多聚焦服务。同时,通过推广智能化平台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社区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有效缓解基层事务性工作的压力。
减负的同时还要赋能。“荣巷社区30多名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处理一般问题能力绰绰有余,但遇到涉及金融、法律、心理学等专业问题,难免有些吃力。希望更多优质资源、专业人才向基层倾斜,让我们能够把‘关键小事’办得更快更好。”陆栋建议,一方面持续完善社会工作者人才储备机制,优化社工职资补贴政策,充实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推动社区工作者从“执行者”转变为“动员者”“资源整合者”,推行“党建+社会组织”模式,深挖社区资源,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打造美丽新农村,留住返乡年轻人
省政协委员、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党总支书记 范泽锋
“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这几个关键词,说到了范泽锋委员的心坎上。“在农村,高质量养老是个普遍难题。”他说,农村的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空巢老人”多,公共居家养老服务不如城市发达,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对于大多数社保收入不高的老人来说门槛太高。报告提出要“加快城乡统筹的民生保障制度”,给范泽锋这位村支书带来了信心,“期待农村老人能早日享受到城里人的养老上门服务!”
除了村支书这一身份,范泽锋还是知名的紫砂工艺大师,对美有着坚定的追求,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内容也是他关注的重点。西望村已顺利开展“厕所革命”,处处有绿化亮化,还成为宜兴第一个实施每家天然气入户工程的村。在范泽锋看来,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苏北地区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建房,其实苏南农村也有需求。”他说,如今农村发展加快,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趋势明显,但农村原有的住房条件并不能满足这些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建议出台相关用地及补助政策,让农村的住房条件能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
吸引年轻人返乡建设新农村,要依靠看得见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还要靠看不见的农村人文氛围提升。范泽锋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品牌的扶持。“现在提倡一村一品、一村一文化,可真正做出成效来的还不多。宜兴很多农村的紫砂文化、陶瓷文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长效政策来扶持。”
撰稿:星光、王怡荻、惠晓婧、顾庆赟、马雪梅、朱冬娅
摄影:张立伟、吕枫、宦玮、朱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