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已灭绝——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提及的内容,引发读者无限遗憾和舆论广泛关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农业农村部长江办日前组织专题研讨,与业内人士共商保护工作。长江珍稀水生物种濒危总体情况令人揪心,亟待有效行动。
■ 中华鲟野生群体极度濒危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长江鲟鱼类、淡水鲸类等珍稀水生物种濒危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白鲟曾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分布。“白鲟种群衰退,是多种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说,洄游通道阻隔、产卵场消失、过度捕捞、航运、水污染等因素叠加,导致白鲟数量减少,繁殖规模下降,繁殖频次降低。当繁殖活动停止且高龄个体逐步趋近生理寿命后,种群逐步走向衰退。
类似地,白鱀豚、中华鲟、长江鲟种群数量持续迅速下降。中华鲟2013年首次未发现自然产卵,2015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均未发现自然繁殖活动,中华鲟野生群体极度濒危。
长江鲟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1世纪初,自然繁殖活动停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仅存几十尾。
■ 开展系统保护修复刻不容缓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不只是白鲟、白鱀豚十几年未见,从2017年至2018年采集情况看,长江历史有分布但未采集到的鱼类占总种数约30%。”危起伟说。
专家认为,白鲟灭绝并不只是关乎单一物种,所有物种都在复杂的生命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作为物种基因研究的宝贵资源,长江水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说,实施长江全面禁捕是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先手棋,要稳步推进长江禁捕工作,确保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效果,长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按期实现,常年禁捕后渔政管理工作执行到位。同时,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全面落实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物种拯救保护行动计划,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迁地保护行动,实施自然种群就地保护与栖息地修复工程,加强长江水域网格化监测站点布局建设,强化重点物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
■ 做好守、退、补工作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17日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白鲟灭绝反映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一方面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推动做好守、退、补的工作——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加保护,坚决不允许在红线里新上破坏水生态的生产项目;退,尽最大可能把破坏水生态的生产活动从生态空间里退出来;补,大力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
张波说,“十四五”的相关规划将把这样的思路放进去,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作出更多贡献。(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长江江豚保护
提供可贵经验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给了我们很大教训和启示,如果能够及时重视生物种群变化,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经过长期努力,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完备,为其他濒危小型鲸类动物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为了留住那一抹“长江的微笑”,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与繁殖方面共同发力,对江豚实施最严格保护和管理措施。如不断加强江豚分布区渔政管理、控制挖沙、拆除杂乱码头、对长江岸线复绿,建立江豚迁地保护区,探索江豚种群生态监测和调查、迁地繁殖种群以及全人工和网箱环境繁育群体建立和管理等技术。
根据2017年最新调查结果,长江干流江豚种群略有下降或基本维持稳定,鄱阳湖种群基本维持稳定,洞庭湖种群有所增加,已经达到降低长江江豚种群下降速率的短期目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