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华润微电子“红筹第一股”现象引发的思考——

面对包容的科创板,企业上市如何“变”?

  本报记者 吴梦佳

  华润微电子所造就的“红筹第一股”的成功上市,打破以往政策限制快速实现“回A”目标,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硬核科企享受试点政策“优待”,这对很多海外优质企业、硬核科企来说,确实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无锡是资本高地,有了华润微电子的加入,现在已有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各类上市企业累计达148家,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面对日益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无锡上市工作如何转变、保持优势,并为本地培育和引来更多优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动机”?近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寻找答案。

  突破

  首次不用“解红筹”直登A股

  虽然运营主体在境内,但华润微电子母公司在香港,自身也曾在港交所上市,本身采用的是“红筹”架构。改革试点以前,境外公司回归A股通常需要先“解红筹”,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此次华润微电子从去年6月26日正式被受理,到当年10月25日成功过会,时间仅用4个月。“华润微电子此次登陆科创板,充分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相信未来有更多优质企业通过科创板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完美融合。”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说。

  能够成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红筹股,与华润微电子自身的实力及其对我国芯片产业的贡献密不可分。作为中国领先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半导体企业,华润微电子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因此,在上市仪式上,傅育宁表示,“通过华润微电子这颗‘中国芯’的不断努力,必将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为国家自立、自强、自主、可控作出贡献。”

  10月27日,即上市后的第二天,该公司就被纳入“MSCI中国全指数”,体现了国际市场对该公司行业地位的肯定。

  回A

  海外上市企业的共同心声

  华润微电子的上市,造就了A股市场多个“第一”:第一家“红筹上市”的企业、第一家以港币而非人民币为面值的企业、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业。事实上,这三项“第一”均是资本市场为境外企业登陆A股做出的突破性调整,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体现,更是科创板包容性的体现,还是中国资本市场向我国在海外的优质企业传递出的“欢迎回归”声音。

  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少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被低估,市盈率与国内A股相差较大。因此,国内资本市场对于优质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一些境外上市的企业已经启动或正在筹划私有化进程,走上中概股回归之路。“与现行的A股市场相比,科创板在允许未盈利公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以及红筹和VIE架构等类型的企业上市方面已有重大突破,为此不少企业此前筹划海外上市,但现在已经‘转战’科创板了。”一家医疗器械类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境内85家,境外63家,从我市上市公司分布情况可以观察到,此前由于盈利条件、股权架构等种种原因,选择境外上市的公司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过,目前红筹企业回归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难点,符合条件的企业也需要在多方配合下逐一化解。这对于铺平企业“回归”之路至关重要。

  转变

  用金融活水培育硬核科企

  “科创板在包容性上的提升,从本质上来看是国家希望扶持一些有原创性发明的硬核科技企业,帮助它们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因此,科创板拼的是技术,而不是规模;强调科研投入,而不是单纯从盈利指标来衡量。”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做法如扩大企业上市奖励面、奖励额度;采用区市联动、部门协同方式,一起为企业上市服务;与深交所、省高投、上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上市后备队伍培育等等。

  可见,在硬核科企的催化中,资本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凸显。除帮助海外优质企业化解回归中碰到的“疑难杂症”外,我市还利用资本的力量对科创板“种子”选手进行重点培育。“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栽培’。”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样就能令上市服务工作前移,让更多优质企业进入培育通道。

  此外,在硬核科企的催化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充足的资本手段,给予企业关键性的支持。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以“人才+资本”为纽带的“创投无锡”平台,已助推66个项目获得17.79亿元融资,加速了无锡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孵化进程,从中很有希望孕育越来越多的“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