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发布厅

打好“逆周期调节”组合拳 做好“减税降费”算术题

无锡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财政部门走访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宣传扶持政策。

  较2018年增长23.44%,全年累计支持1675家企业,2426个项目

  发展实体经济这道命题,解题需要活用算法。

  企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2019年以来,无锡财政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推动无锡高质量发展作为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用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加减乘除”四种方式,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企业降本减负,释放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增长。聚焦产业强市战略,做好加大产业资金投入的“加法”,采取财政扶持方式提振企业信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做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减法”,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财政政策及资金杠杆作用的“乘法”,“四两拨千斤”引导撬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做足企业降本减负的“除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降成本措施,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帮助企业提升降本增效的能力。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大考”,无锡财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依令而行,积极作为,在全力支持疫情防控防治的基础上,从财政扶持、税费优惠、租金减免到融资支持,用一项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全年,无锡财政将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提质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定力推进产业强市、科技创新等发展战略,在总结巩固提升“十三五”现代产业政策绩效的基础上,研究新一轮产业强市、创新驱动“锐”政策,优化整合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创业、项目招引等各类政策资源,加快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密切跟进国家、省、市有关精准减负新举措,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有效地持续降低企业负担,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做好“加法”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力促实体经济“新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一大表现就是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增加支出规模。

  2019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产业资金逾77亿元,达到“十三五”年均投入计划的192.5%。其中,市本级兑现现代产业发展资金31.46亿元,接近“十三五”市级投入年均计划的2倍,带动投资579.2亿元,带动投入放大18.43倍,累计补助项目2426个,惠及企业1675家,转移支付奖补重大产业项目11个,支持专利等知识产权创建项目3万多项。

  资金投入向重点产业聚焦,加力引导增强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从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构建多元化创新载体、营造包容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提高政策“含金量”,2019年市本级人才科技投入超10亿元,重点支持了物联网创新中心等538个单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了创新型企业集聚663家、科技人才项目120个,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151家。全力推动以物联网、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市本级全年投入近4亿元,支持软件和云计算、智慧城市、集成电路等项目211个,持续保障华虹、海力士二工厂、海力士M8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我市企业运用智能制造等手段转型升级,市本级全年投入总额超4亿元,支持重点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项目337个。支持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市本级全年支持商务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发展等现代服务业投入近4亿元,支持融创文旅城等现代服务业项目512个。

  科技创新投入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19年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比重提高到34.32%,“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协同发力,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8%,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产业生态持续改善,有效地抵御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分别达到2784家和6204家,支撑我市产业经济持续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保持全省前列,高层次人才“向锡力”提升,无锡成为唯一入围“最佳引才城市”的非副省级城市,显现出产业经济发展强大的韧劲和生机。

  2020年以来,针对“疫情”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我市财政全面落实“苏政50条”和无锡“惠企20条”等产业扶持政策,强化精准有效服务,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目前市级财政已累计拨付补贴资金2.6亿元。对已经列入年度预算安排的现代产业资金,加快项目入库、审核、兑现进度,已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奖励9920万元、外经贸发展资金5355.29万元、物联网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资金5634.45万元、重大产业项目综合奖补资金3536万元。全年,我市将按照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推动各项财税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统筹做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力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突出“创新引领”,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和人才引育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格局。突出“做强做优”,深入实施“强链、补链、造链”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高产业带动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大支持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提质增效”,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增强无锡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辐射力。针对外经贸形势变化,采取扩面、降费等针对性举措,帮助企业应对风险,共度时艰,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做实“减法”

  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该保的支出必须保障好,该减的支出一定要减下来。2019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全面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近280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的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6.4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

  政府短期收入的“减法”,换来的是企业长期效益的“加法”。我市深化增值税改革减免增值税138.9亿元,占新增减税规模的60%,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涉及的18个行业门类全部实现税收减负。2019年全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753.19亿元,同比增长7.8%;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212.75亿元,同比增长1.94%,较江苏省平均、苏州和南京分别高出7.32、7.28和28.26个百分点。

  在深化增值税改革领域,制造业等行业适用税率由16%降至13%,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适用税率由10%降至9%,相应调整部分货物服务出口退税率。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

  在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方面,对小规模纳税人,将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税额的50%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2019年,随着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新政相继落地,无锡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利好,焕发了更多活力。

  在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方面,基本减除费用提高到每月5000元。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扣除项目。在降低社会保障费方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19%降至16%,职工基本医疗企业单位缴费比例由8%降至7%,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率,继续执行市区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阶段性降至0.6%的政策。

  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认真贯彻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防疫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值税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下调等税收优惠政策,加上去年增值税税率下调翘尾影响,累计可为企业减负逾50亿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和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政策,降低我市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预计可为企业减轻缴费负担约100亿元。全年,将继续坚持放水养鱼,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落实好国家出台的推动高质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出口增长等相关税收政策,持续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加强对政策效应的跟踪分析。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把减税降费各项工作落实好,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更好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为长远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做优“乘法”

  金融联动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强市战略上,为充分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2019年,市财政综合运用信保基金、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和信贷汇聚投入实体经济。

  信保基金为中小微企业“贷”来了活力。2019年,市财政稳步推进信保基金增量扩面,提请政府出台了《无锡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管理办法》(锡政办发〔2019〕63号),按照“专项+普惠”的总体思路,优化基金结构,在精准支持人才、科技等专项业务的基础上,新增普惠业务,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和合作银行覆盖面。同时,完善优化贷款条件,放宽利率上浮标准,提高单户贷款额度,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促进政策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的平衡。

  截至2019年末,信保基金项下共设有“小微创业贷”“锡科贷”“苏科贷”“锡信贷”“文旅贷”“外贸贷”“锡微贷”“人才贷”等8支专项子基金及“普惠贷”共9支子基金,专项业务合作银行共10家。2019年末,信保基金项下贷款余额119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64%,低于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0.4个百分点;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99亿元,累计支持企业6165户(含个体工商户)。其中,“小微创业贷”业务获省财政厅通报表彰,“外贸贷”业务得到省财政厅与商务厅肯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政府投资基金给实体经济发展引来资本“活水”。各类特色子基金2019年新增投资项目53个,投资金额10.38亿元,被投资企业实现新增销售70亿元、新增利润9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600个。截至2019年末,各类特色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43个,累计投资金额38.38亿元。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基金项目常态化对接机制的意见》,成立“投贷联盟”,提高基金项目对接效率,2019年“投贷联盟”共计开展对接活动10场,累计参会企业232家,达成合作项目230个,累计贷款48.56亿元。

  在2019年年初公布的2018年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计划入库名单中,25家无锡企业中有4家企业获得了市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市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的无锡先导智能获得2019年“无锡市产业强市贡献奖”,江苏长电、凯龙科技等4家企业获得2019年“无锡市科技创新贡献奖”。同时,市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的江苏淘车无忧已在新三板挂牌,凯龙科技已申报创业板IPO,芯朋微电子科创板IPO已受理,新洁能已申报主板IPO。此外,市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增资方式支持了江苏钜芯、无锡航亚科技、红光微电子等10家本地新三板企业。

  2020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合作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发展。其中,信保基金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下调信保基金贷款利率、建立快速补偿机制、提高不良容忍度等多种措施,截至3月15日,基金项下业务本年度累计发放贷款30.08亿元,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2055户(含个体工商户)。全年,将深入推进信保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扩面增量与提质增效,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引导合作银行或合作基金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受惠群体和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做足“除法”

  落实各项降成本措施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微观主体有活力,是经济健康良性循环运行的基础。要下好经济这盘棋,关键是把企业降本减负这一招用足用活。2019年,全市各级财政积极落实企业降成本各项政策,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这个“分母”,帮助企业松绑减负、轻装上阵。

  降低企业收费负担上,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有关规定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府性基金,继续执行取消网络计量检测费、粮食储存品质鉴定检验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市本级全年降低企业负担6.27亿元。兑现资金1亿元,支持实施降水价补贴。继续执行暂停征收防洪保安资金的政策,市本级全年降低企业负担4.54亿元。继续执行取消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政策,市本级全年降低企业负担0.78亿元。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用好信保和应急转贷资金等政策工具, 2019年信保基金项下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70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共为我市951家中小企业办理1381笔转贷业务,累计使用转贷应急资金100.46亿元,续贷总金额达到112.46亿元。用足用好上级支持政策,中央、省、市三级资金对市本级融资担保业务共奖补1817万元,拨付省级贷款风险补偿资金892万元,引导农商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支持。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全面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费,编制收费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并实施动态管理,凡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一律不得执行。对属于国家、省明文规定且有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按国家、省规定的下限执行。

  降低人工成本上,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全年降低企业负担56亿元。继续拓宽两项补贴政策对象,全年市区支付补贴资金约3亿元;继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全年市区支付补贴资金4400万元。会同人社部门继续贯彻落实好企业稳岗补贴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本市企业,给予稳定岗位补贴。根据《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人社发〔2019〕132号)精神,研究出台“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全年市区支付补贴资金2.2亿元。

  2020年以来,我市落实疫情期间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企业,参照困难企业标准,给予3个月应急稳岗返还,目前已先行拨付一般企业和困难企业稳岗返还补贴资金2.65亿元,惠及企业3万余家,并已启动后续2.5亿元规模补贴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预计惠及服务业企业8000余家。同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营困难中小企业阶段性免租金、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等有关政策。全年,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政策规定,进一步把减税降费各项措施与政府引导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创新支持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降成本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