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三年来课堂展现新面貌

梁溪区紧抓命题改革 撬动课堂教学改革

  梁溪区的教学改革实施三年,已渗透至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停课不停学”期间,该区打造的“梁溪名师在线”在线课堂,学习资源分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指导、自主复习等几大板块,践行着“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改革理念。这三年来,梁溪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日前,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唯巍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再难也要推:命题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学,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学习;还有些孩子的学习流于表面,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引发梁溪教育人的深思:如何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梁溪区教育局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掌握知识,更要学会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高阶思维,注重培养知识迁移、解释说明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达到‘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的效果。”周唯巍说。

  这项改革自2017年1月在全区小学推行。“老师们用惯了老一套教学方法,推行很难!老师和校长起初不理解。”周唯巍坦言,区教育局就在当年6月全区小学毕业考试命题上“动刀”,用命题改革倒逼课堂教学改革,“老师如果还用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不到高分。”

  试卷发到学校当天,周唯巍一早就到五爱小学,询问校长对语文试卷的看法。许敏峰校长看了半小时后说:“我终于明白区里推行教改的意图了。”但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直言:“这试卷这么考,我们怎么教?”“做了几十年老师,现在却不会教了!”“听了这些话我心里其实挺高兴。老师觉得自己不会教了,才会思考应该怎么改进。”他笑道。东林中学校长叶映峰认为这样的改革对中学生也有好处,主动要求在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随即也开始推行。2018年成为梁溪区中小学教育改革年,由周唯巍和区教师发展中心魏星领衔的课题《支持儿童深度学习:区域推进学校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成功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区教育局和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行政和业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老师在培训中提升能力。暑假里,全区组织语、数、英老师培训,教研员在培训中逐题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告诉老师为什么要考这道题目,老师应当怎么教。培训结束后老师都说,这个培训比教授培训好,弄明白教改是怎么回事。区教育局、区教师发展中心拿出几张试卷供老师们学习、研讨,还建立了自己的题库,一方面让全区的老师参与命题,集众人智慧,并开展评比,希望所有老师在命题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上的变化: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

  梁溪区教育局抓住命题改革撬动课堂教学改革之机,此后真正将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课堂中。

  不可否认的是,老师在教学中存在惰性。比如小学阶段,有孩子可能写作能力不足,老师就让孩子背作文,其实这样做对老师和学生都不公平,有些老师会觉得自己辛苦教孩子写作,却考不过背作文的人。那些背作文拿了高分的孩子,因为没法反映自己真实的学习水平,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成长。

  周唯巍坦言,在改革刚推行时他去听学校公开课后感受是:这不是真实发生的教和学,是大演员和小演员在演戏。他认为,教改要有成效,就要看不完美、有瑕疵、有问题的课,了解在实现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该区教师发展中心40多人自去年开始在各个集团深度蹲点一周,看老师们平时的课都是怎么上,提出改进意见。“我们计划以后不通知学校,直接推门听课,看到学校教学常态。其实老师现在课上得有瑕疵不要紧,但需要往课堂改革的方向走。”

  该区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已然显现。花园实小童彩珠老师把《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这一课设计得趣味十足,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思考,引导他们探索、检验和回顾反思,从而学会自行整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南长街小学老师在教完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后,让学生用自己认为直观的形式描述三种面积公式的关系。孩子们用表格、文字一步步探索,表达、展现思路,不亦乐乎。

  周唯巍介绍:“能不能换个角度想,用其他方法做这道题……已经大量呈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这就是教改改出来的课堂新样貌,我们会让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今年,梁溪区计划通过教改第三份文件进一步谋划未来的改革之路,找到深化改革的抓手,为生命奠基,让孩子们获得真正发展,适应未来生活。

  (陈春贤 实习生 梁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