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抗击前沿阵地,传染病专科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
“传染病从来没有远去,一直在我们身边。”锡城权威的感染病学专家、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无锡市传染病医院)黄利华教授发出警示,她建议政府要做到“平战结合”,从顶层设计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同时加大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病学科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等投入,不能疫情来了就关注,走了就遗忘。
意外结缘,一坚守就是33年
1987年从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的黄利华,被定向分配到了无锡市传染病医院。“当时我一心想做小儿科医生,并没有想到会到一家传染病医院。”她坦言,做感染病学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初衷,而是意外结缘。
来到位于长庆路上的无锡市传染病医院,黄利华的心凉了半截,“这家医院当时只有一栋三层的病房楼,木头窗户,破破烂烂,连一个像样的会场都没有”,简陋不堪的医院环境和她心中的理想落差挺大的,她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全国乙脑大流行,医院为乙脑高热病人设有一间8张通铺的病房,里面装有一台窗式空调,这就是当时条件最好的一个病房,更别说现在传染病防控要求的“三区两通道”了。
传染病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因此医院的人才非常缺乏,本科生很少,像黄利华这种优秀的人才更是难得。事实上,尽管硬件条件差,但无锡市传染病院在沪宁线上却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它是苏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治疗肝炎、伤寒、乙脑等传染病的市级专科医院,在传染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当时的院长曹立森是从白求恩医科大学调动到无锡市传染病医院的教授,他学术造诣高,人脉资源也广,非常注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当时全院组织医务人员英文考试,黄利华“一不留神”考了全院第一,被曹立森一眼看中,认为这位年轻人是可塑之才,决定重点培养。
就这样,年轻的黄利华一改当初想着离开的念头,开始静下心来钻研业务,从管床医生干起。她进入无锡市“三名”战略培养对象,考取了南医大硕士,师从当时省内感染病学专家黄祖瑚教授,主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科研等领域。
若干年后,黄利华已成长为锡城感染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并且走上了副院长的行政管理岗位。一次见面,老院长曹立森对着她语重心长说了一句话:“不同意你当时的调离,我既对不起你,也对得起你。”对于老领导的一番苦心,黄利华很是感激,“对医生这份职业的热爱,对岗位的一份敬重,一路支持着我,一坚守就是33年。”
从传染科到感染科,是大势所趋
黄利华的主攻方向是肝病,上世纪90年代,病毒性肝炎是中国的第一大传染病,门诊量很大,“忙得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当她走进传染科病房,看到一个个被“复制”的不幸,不禁触目惊心:重症肝炎病人来一个“去”一个, “看到他们倒下,我既惋惜又痛心,就寻思,如果能救活一个人,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再难都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30多年来,她精于病毒性肝病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尤其主攻重症肝炎。她擅长三个方面:肝衰竭的救治,不明原因肝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上世纪末,有一位19岁的宜兴小伙子乙肝发展到肝衰竭,深度黄疸、肝性脑病、肝腹水,病症非常危急,他的母亲哭着求黄利华“救救儿子”。迎难而上,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她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患者康复了,结婚了,找到了工作,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此后十多年,每年患者都会送来自家种植的一大袋血糯米,答谢她的救命之恩。“看着患者起死回生,幸福地活下去,这是做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不少传染病慢慢得到了控制甚至消亡,肝衰竭这个“不治之症”的病死率也从80%以上下降到不足30%,而很多细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开始高发。黄利华意识到:感染科不能光吃“肝饭”,而要多吃“感染饭”,传染病科要向着广义的“大感染”方向转型。
从传染科,到感染科,这不是三个字名称的改动,实际上是学科走向的变革,这种拓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利华表示,感染科疾病分布于全身,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感染科医生,只熟悉一个人体器官相关的疾病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整体思维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对于感染科大夫来讲,除各种传染病以外,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也应该成为主攻方向,要强基础、拓视野,有着丰富的相关知识,比如要学会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重症疾病的救治等。对于传染病医院来讲,单一的传染科不足以支撑,需要具有传染科特色的综合性学科,比如ICU、呼吸、风湿免疫、肿瘤、血液等多学科的支持,才能应对复杂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救治。
车上常备一套防护服,随时准备和病人面对面
非典、麻疹大流行、高致病性甲型H1N1……一次次疫情阻击战中,都能看到黄利华的身影。2009年H1N1暴发时,她日夜奋战在救治一线,有一个月时间几乎天天睡在办公室。2014年5月埃博拉流行时,有一例非洲回锡的患者,怀疑是埃博拉,她立即开启负压病房第一个冲进去,一问病史一检查,觉得不像埃博拉,像是恶性疟,最后经过诊断,确诊是疟疾,警报解除。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55岁的黄利华又一次站到了第一线,被任命为无锡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1月23日无锡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她第一个与病人面对面,会诊后最终确诊。此后,她奔波于各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确诊,很多的确诊病例都需要经过她最终审核。疫情期间,她的私家车后备厢常备一套防护服,隔离衣、帽子、手套、面屏等一应俱全,随时准备和病人面对面。
“传染病从来没有远去,一直在我们身边。”黄利华说,近几十年来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不断有新发传染病暴发,如新型布尼亚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猪链球菌等;第二种是经典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这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但近年来出现了耐多药结核,以新的特点来侵袭人类。“所以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敬畏感,不能盲目乐观。”
做了30多年感染科医生,历经数次疫情,黄利华发出深深感慨:感染科医生是不平凡的,“他们不知危险在哪,但他们必须冲在前面,临危不惧,把危险留给自己,还要确保自我安全。”她说,面对传染病,时刻需要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感染科医护人才队伍,“他们就是战士,随时冲锋陷阵,这就是感染科医护的价值所在”。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古至今从未停歇,如何防范应对?黄利华提出建议,一定要做到“平战结合”。政府层面要有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预案,床位扩容到多少、物资储备多少……疫情暴发到哪一步,就响应到哪一步。同时要加大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科的专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投入,不能疫情来了就关注,走了就遗忘。
名医档案
黄利华
•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学科带头人
• 无锡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通讯编委
•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名医
• 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省和无锡市级课题6项并获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8项
对话
张文宏早就是我们的偶像
问:“网红”医生张文宏,您认识吗?对于他的走红,您有什么感受?
答:我们和张文宏教授是老朋友了。早在2011年无锡五院成立闻玉梅院士工作站,闻玉梅院士带来6位国内外感染病领域顶尖大咖,张文宏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他和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的学术指导下,无锡五院的结核病学科实现了中华医学论文、SCI论文、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技进步奖等四项“零”的突破。可以说,他对无锡结核病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引领推动作用。
对于张文宏教授的这次走红,我一点儿也不意外,走红是必然的,他本来就是感染界的“红人”“大咖”,现在全国人民都认识他了。他早就是我们身边的偶像。在我的印象中,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他:才高八斗、妙语连珠、虚怀若谷。他学术功底深,沟通能力强,为人却很务实低调,每次来无锡指导工作,不要见领导,不要欢迎仪式,就是一份盒饭,边吃边聊工作,讲完做完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