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时评

让“卫生健康公约”成为行为自觉

  □ 吴仁山

  近期有市民发现单元楼楼道口多了样东西,即挂着“卫生公约”或“健康公约”之类的牌匾。公约主要包括改善人居环境、改变饮食习惯、倡导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这些牌匾有的是由社区统一制作发放的,也有的是楼道居民自己制作的,上面所立的“规矩”不仅涵盖面广,而且非常细化。

  据了解,在锡城其他不少居民小区楼道中,今年都悬挂或张贴有类似的公约牌匾。然而,有些居民则担心:随着疫情趋向平稳,人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这样的公约恐怕又会成“昙花一现”,难以常态化执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对于“健康安全”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规劝大家必须做到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的硬杠杠,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被广大市民视作“四大护身符”。毋庸讳言,广大市民对于自身卫生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由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健康习惯,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健康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防疫期间,而应成为“后疫情时期”的行为自觉。就拿出门戴口罩来说吧,在这次疫情期间,戴口罩成了人们外出必不可少的一个“标配”,证明能够科学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传播,特别是预防和阻止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可以说,在疫情期间人们所养成的出门戴口罩的良好习惯,令很多人深切地感受到卫生健康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个人卫生健康习惯却往往是说变就变的。一旦疫情防控形势开始向好,有些人就立即“现出原形”,不仅出门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而且其他一些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暴露无遗,动辄随地吐痰,或是随手扔垃圾。殊不知,一旦让不良的个人卫生健康习惯定了形,轻则会危害个人身体健康,重则会带来更多人的效仿,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病毒的传播、扩散和蔓延。

  最近,上海市就制定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征求意见,公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所提出的“12个不要”和“12个倡导”,目的就是确保当地在市民中推行的这些良好卫生健康习惯,能够继续保持和推广。久而久之,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乐享健康、乐享文明、乐享安宁。所以,对于无锡广大市民而言,一旦社区、楼道制定了“卫生公约”或“健康公约”,就应该不光在防疫期间不折不扣地实施,而且也需在平时一以贯之地执行,决不能半途而废。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