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保健周刊

宅家小记

  □苏洪祥

  前些时日,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钟南山说:“宅家不出门,就是对社会做贡献。”——立马响应,义不容辞。

  只要有饭吃,有书读,日子就不难打发。

  意想不到的是:宅家的日子,竟然也是如此丰盈。

  近来发生的三件事,都和我职业有关。

  3月4日,原来的无锡县锡北中学66届柳永琴,给我发来一封信,大意是:最近一直牵挂着两位老师:疫情期间怎么生活?不知有没有请保姆?我是有女儿伺候的,你俩可是八十多岁了啊。昨夜,就梦到了:你们住在我家里,早上起来,喊你们吃早饭……醒了,才发觉是在做梦。三点之后,就没能睡着。当疫情过去之后,一定来看望你们了。”内心是暖暖的。当即回复:“生活尚能自理,请别牵挂。”

  她对我的文章,一直是关爱有加。她说要把我出版的书集个全。可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耕耘集》,我只剩一本了。在她再三“乞讨”下,只可忍痛割爱。虽然,至今还有些心疼。

  翁晓霞,她仅是我学生的家长,和小儿在县报又是同事。她热情爽直,乐于助人。前些日子,翻到她女儿磊磊在加拿大硕士毕业的照片。我联系上了她。没想到她的住所,就在邻近的金城湾。她得知我竟然把她女儿照片保存了几十年,大为感动。从此,晓霞就隔三岔五,上门看望我们。自留地上各色蔬菜,不时送到门口。3月18日,是我阳历的生日。那天吃中饭时,晓霞又上门,除了带来了两袋蔬菜外,还拎来了一套理发工具。她说:上次见你和卫老师头发都长了,今天来帮你们理个发。

  于是,我坐在阳台上,惬意地享受着她的服务。她手法轻柔,动作熟练,完全不像是业余的。一经询问,果不其然。晓霞是地道“科班出身”:老家在上海,插队来无锡。因地主成分,初中毕业,被分配到理发店当学徒,至今与她的师傅,还保持着密切联系。

  晓霞并不知道当天是我的生日,却送上了一份最暖心的生日礼物。

  余敏敏,天一中学1985届毕业生,如今是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导。4月15日给我寄来了一盒“信阳毛尖”雨前茶。其实,我对茶没有特别的爱好,倒是她发来的一段话,让我热泪盈眶。“师恩难忘。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填报志愿时,我毅然选了南京医科大学。今天上午,我还在给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上课。能成为您的同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

  从教45年最大的心得体会:教师付出的所有爱,隔了时空,爱,还会回来。而“薪火传人” 也是我毕生的追求。所有学生的成功,我看作是给我的最高奖赏。

  宅家的日子,就是因有了这些现实版的小故事,显得无比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