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探索

抓住战略窗口期,打造产业链集群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在梁溪大讲堂上的演讲摘录

  编者按:6月1日,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坤荣应邀做客梁溪大讲堂,分析了疫情防控条件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阐述了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与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动向,解读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并对无锡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沈坤荣教授的演讲站位高、视野宽、观点新,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本版现对演讲内容进行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嘉宾小传

  沈坤荣,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沈坤荣教授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得者,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

  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与挑战

  百年一遇的疫情突然暴发并向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国内市场主体预期不稳,需要以适当的战略和政策来引导市场预期。

  综合来看,中国受到疫情影响的短期冲击,经济面临较大挑战。疫情不仅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也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很大伤害,从而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偏好等受到影响,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结构性改革更加迫切。

  当下,世界经济是长周期与短周期并存,而且政治周期、社会周期、技术周期并存,未来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格局也面临着新变化。中国现有的经济规模优势还未能转化为战略性优势,汇率、资源、市场、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发展的国际制约性因素呈加大态势,导致中国的国际“战略性压力”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继续发展的国际制约性因素呈加大态势。前40年的开放是中国适应世界,今天又出现了世界如何适应中国的新问题。一个规模巨大但发展水平仍在中等且高度不平衡的中国,世界在体制机制与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

  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全球化进程也因此遭遇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可能发生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将使我国面临的稳外贸和稳外资局面更加严峻。

  立足国内发展基础以全球视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中国的优势是制造和市场,无论是化解结构性矛盾,还是防范周期性风险,全面深化改革都是金钥匙。在未来潜在冲击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把“六保”作为目标。当务之急,除了低水平的保障型的纾困和救济外,要利用当前窗口期进行一揽子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对冲经济下行,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对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那么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新基建包括3大方面、7大领域。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其次,从长期趋势审视当下的中国经济,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升空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正在转向人才红利。

  以城市群经济为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城市群可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在降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水平。二是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大幅度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三是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改进住房条件,获取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已有产能利用率,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五是有利于推动创新和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转向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新发展方式。

  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以都市圈作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这是中国城镇化的重大趋势性变化。要紧紧抓住实施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世界维度看,长三角肩负着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国家使命。从未来维度看,长三角肩负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探索使命。从全局维度看,长三角肩负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大布局中应坚持“四个把握”。一是把握“先手棋”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探路攻坚,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形成在全球发展有竞争力、在全国走在前列的引领性发展。二是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着眼于共同聚集全球要素资源,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实现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一体化。三是把握“高质量”的目标取向,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家战略定位中提升江苏发展地位。四是把握“一盘棋”的时间要求,强化全局意识。

  从内需水平提升看未来投资方向

  未来全球产业链在纵向分工上趋于区域缩短,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我们要做好产业链的保卫战,并且尽量让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市场转移。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

  中国已经形成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落户中国的基础。要抓住未来2-3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集群。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只要下决心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未来应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合作公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正是无锡的优势。无锡要着力培育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和鼓励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打造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以智能生产促进优势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拓展和培育新型智能产品市场。

  (王皖杰根据讲座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