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后洪村技术指导员谢玉西带领农户探索水芹四季种植,亩均收益实现翻一番

“土专家”的田头 致富经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近年来,无锡围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小康社会已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记者近日分路踏上采访征程,走社区、进农村、下田间、入企业,感受基层干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坚定与豪情,聆听广大群众对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信心与期待,体味无数辛勤劳作的人们实干笃定的坚实与执着。今起,本报推出“小康看城乡”系列报道,生动呈现无锡城乡小康新面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蒋梦蝶 图文报道

  6月23日早上8点,尽管天空下着大雨,但在宜兴万石镇后洪村的田间地头却热闹的很,几位农户正忙着将包扎好的水芹装上车。“我们后洪不但是全国率先实现水芹四季种植的地区,而且卖出去的‘陶都水芹’名气响当当。”指着车上嫩绿的水芹,村民谢玉西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那是当然,在老谢的指导帮助下,如今我们都‘上路’咯。”一旁的村民李文明连忙搭话。

  后洪村是远近闻名的“水芹村”,现有水芹种植面积近2000亩。江南水芹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不过此前都是“零零散散的小面积种植”,且以冬芹种植为主。为做大特色农业,2006年,村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先用100多亩试验田“探路”四季种植。而在这期间,有着农业种植经验的谢玉西不但成了一位“探路者”,更是一名“土专家”,从选种、种植、收割……他带领当地农民摸索出了一套本土种植方案,将小水芹种出了大财富。

  “当时心里真没底。”谢玉西回忆,“春季水芹种下去后,我一辆电瓶车、一双雨靴,天天在地里转。”果然,最怕的问题还是来了。当水芹长高后遇到风雨天气就倒伏,不但来不及收割还影响品质。下转第2版>>>

  “土专家”的田头致富经

  上接第1版>>>于是,村里便带队赴多地考察,回来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多次尝试,春季水芹试种成功。初战告捷,谢玉西备受鼓舞,后洪村发展四季种植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

  由于水芹不耐高温,想要种出夏芹,难度很大。“我和几户种植大户经常到田头开碰头会。”谢玉西回忆。种子品质不一,发芽后需要一颗颗筛选再移栽到田里;夏季田间不能有水……从种子的选种、田间灌溉、施肥等,每个环节谢玉西都亲自把关、做好记录。更让农户感到踏实的是,村党总支书记濮焕中还请来了扬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坐镇指导。专家们结合当地农民多年的种植经验,开始试验新品种。经过从实验室到田头多次试验,培育出了“伏芹1号”夏水芹品种,并配套开发出“伏芹1号”夏季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据了解,截至目前,后洪村已经制定了水芹种植方面的无锡市地方标准1个、省地方标准2个,并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克服了最难的夏芹种植技术后,小小水芹村便成了四季有风景的农业特色村。农户亩均收入也从最初的5000多元上升到了1万多元,“家庭年收入一下就涨了,没几年我就把家里的楼房翻新了,特别开心。”谢玉西笑着说。“后洪村的水芹种的很好,要不要跟我去那取取经?”多年前,一直在后洪村务农的鲁建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徽老乡,当年,几十位村民便跟着他来到后洪开始了水芹种植。由此,后洪村的水芹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种植户也从最初的30多户发展到了120多户。

  有困难找老谢,成了后洪村民解决种植难题的一大法宝。怎么种、有哪些注意事项,每次有农户找到老谢时,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不仅如此,村里还开设了专业培训班,由老谢担任专业指导员,编写种植技术资料发放给村民。2007年,李文明从江西来到后洪村,流转了5亩多土地开始种植水芹。“一亩地最少有1万多元收益,好的时候可以达到每亩2万多元。去年,我还在镇上买了套新房呢。”李文明笑着说,“现在我的种植面积已经有10多亩了。”

  不久前,万石镇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的乡镇,获得1000万元国家级资金扶持,而后洪村将作为蔬菜产业园的核心区域进行重点打造。“种水芹虽然辛苦,但是我们越干越有劲,有盼头了。未来,后洪村的水芹将与科技相关联,种出高效。”谢玉西信心满满。眼下,后洪村联合江南大学已完成了水芹面、水芹粉等深加工产品研发。下阶段,村里还将逐步建起蔬菜冷藏保鲜中心、初加工中心、太湖水芹研究院等,发展农业+物流,农业+研究等,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