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正明村传承“教育基因”,为高质量发展厚积文化力量

学用相长,新农村小康路更宽广

  雨天,80岁的徐华安从正明家园沿着水泥村道步行几分钟,来到洛社镇正明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跟村里来看书听课的熟人聊聊之外,他总要前后走走,因为在50多年前,他是这里的数学老师,当时,这里是名闻全国的正明农中。教育为基,学用相长,厚积的文化力量,让全村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步伐铿锵。2019年,该村工农业产值达到4.7亿元。

  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前身,是周徐巷徐氏祠堂。1964年9月16日,拆了沉船做课桌、借来讲台和黑板,花3.6元买了粉笔本子等,正明村“三块六角办农中”在祠堂里开学了。正明农中以“一颗红心扶农、一把熟练算盘、一手好文好字、一套农业技术”为教学理念,吕伯良、徐华安等5位老师自制教室讲台、黑板、农业动植物模型等教具,在这个仅有260平方米、两间教室的学堂里先后培养了100多名优秀学生。半天学习、半天务农的正明农中办学模式经媒体报道传遍全国,多地纷纷效仿。

  从镇工业公司退休的徐秋渭住在周徐巷134号,下转第5版>>>

  学用相长,新农村小康路更宽广

  上接第1版>>>祠堂就在他家十来米远的地方。“祠堂成了培育正明村乡镇企业的摇篮。”他说,正明农中虽然仅仅办了不到2年时间,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两不误的做法深深地植根在学生们的心里,也在正明村企业主中代代相传。正明村党总支书记卫国是本村人,他还记得在这个徐氏祠堂里,村办企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起步,“村办的农机厂,从农机具维修开始,由老技术人员带着农中学生一起,企业一路做大,后来搬出祠堂,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无锡县三电机厂。”破旧的祠堂先后作为3家企业的厂房,不少农中学生在这里得到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演练”,并迅速成长。

  正明村的“教育基因”打造了逐步壮大的企业群,如今全村105家工业企业实现产业优势协调发展,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村委利用小徐巷等地理位置优越、闲散土地较多的自然村,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扶植了三乡岸生态农业、林芝园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党建引领下的工农业同步发展,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帮扶贫困户脱贫,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走向致富道路。

  “村集体年收益近400万元,用于村里公益事业的开支是最多的。”卫国说。2018年10月,经村民代表协商共议,正明村委出资对已严重破损的原祠堂地块进行改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2019年7月投入使用,成为党员、群众的活动中心,而教育“基因”也有了延续的平台。

  强晶是村企无锡市晶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平时很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最近抓安全生产,他就把相关员工拉到这里来培训。村委工作人员黄伟峰说,这里现在很少有空的时候,村委的党日活动、村里的安全学习会、老年人健康讲座和青少年假日活动等,都来这里和对门的“学习书屋”举行。特别是众多的企业培训、农技授课和安全生产教育等,让这里的学习创业气氛愈加浓厚,“村里分批召开厂长会议,企业家们都说好,许多外村的老板也来旁听。”一年下来,有2000多人次来这里参加实践活动。

  倡导教育促发展,村里企业家都很上心。“村里的孩子学校毕业了,愿意到厂里来工作的,技术员年薪七八万元,管理岗位的不下十万元,企业主都提倡职工自觉提高文化水平。”强晶说。

  从企业到家庭重视教育,使全村文明环境的改善变得容易。70岁的王月娟是村办企业的退休工人,听说村里需要环保志愿者,她第一个就报了名。她说,村里每年投入60多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整治,而村庄的整洁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每天早晚,她都要和30多名志愿者一起在村头巷尾巡视,在村里的“人居环境提升志愿群”里反映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正明村近年来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村的验收,去年被评为“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

  徐秋渭夫妻俩都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会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村貌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生活无忧,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小康生活了。”老夫妻动情地说。

  (裘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