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保健周刊

不老的风景

  □浦学坤

  人一生有许多朋友,朋友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老去。但有些朋友,无论在身边还是在远方,他们用笔和脚步留下履痕,成了一道永不消逝的不老风景。

  ■人生风景

  不久前,明道兄在夫人和好友顾丹柯教授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来到无锡,将凝聚了他六十年心血的作品赠送给我。

  《人生风景》《学术随笔》《五洲风情》,顾明道作品集上中下三卷,终于出版了。从青葱岁月到古稀之年,从国内到国外,或叙事写人,或托物抒情,或探幽揽胜,作者从许多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的情感历程和文化思考。

  明道兄说,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在成长的历程中,人们刻意追求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命运之神又会突然出现在面前。生活的奧秘也许正是人生的魅力,有些事情个人很难左右,但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妨努力试试。明道兄认为,尝试未必成功,但成功必须尝试。

  明道兄与我是同村老乡,相互知根知底,但数十年未曾谋面,相聚是最近几年的事。他曾长期在丹麦、奥地利和国内高校执教,并曾在驻美总领事馆任参赞,又先后在江苏省文化、教育、外事部门任主要领导。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坚持写作,且作品甚丰。现在,沉甸甸的三卷大作出版,可以说是千金难买的传世之宝,是一道永不消逝的人生风景,正如他在同我初次见面后写的一首小诗:

  雪浪连天天有情, 雁过疏竹去无声;

  寒露凝霜叶自红, 立德崇文永传承。

  ■穿梭两岸二百回

  每个人的诗和远方,都有不同的定位。有一个人的诗和远方,穿梭在海峡两岸之间,谓之探源之旅、寻根之旅、和谐之旅、圆梦之旅。此公在去年7月1日从台湾飞往上海,参加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据追踪,此公从2005年算起,穿梭海峡两岸已有200回了。

  人生在世,能有几多千里迢迢200回?何况此公回回都是寻觅两岸和谐、民族复兴之梦。说起此公,他就是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博士。屈指算来,我与他交往也有19年了。

  记得我第一次与陆炳文会长交往,是2001年4月5日的海峡两岸如意印章展,他与我市著名篆刻家陈荣杓先生的作品,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与魅力。

  2006年9月20日,陆炳文会长带领台北中华粥会一行25人,同无锡书画家一起在市博物馆举办了两岸精致书画交流展,我和陆会长先后致辞。展览历时五天,盛况空前。期间,在太湖文化研究会梁溪粥会成立大会上,我们又进行了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

  陆会长几乎每年有N多回往返于海峡两岸,2011年就达16回。在全国各地先后举办的海峡两岸和谐文化节上,我几乎每次都看到他激情地发表极具个性的演说,并书写和谐之韵的墨宝。

  惜福、随缘、融合、和谐、如意、吉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寄托,这大概就是年逾古稀的陆翁穿梭两岸二百回的诗和远方吧。这真是:

  穿梭两岸二百回,和平使者有作为。

  陆翁履痕见丹心,同胞一粥前景美。

  ■诗魂永存

  老朋友刘士杰先生在去年突患急性肺炎,永别已有一年了。他在住院前给我打电话,说正在出版一部诗歌评论集《刘士杰论诗》,请我把他写的一篇诗评传给他。他还说准备来锡与诗友们聚会,没料到诗友们只能同他的诗魂聚会了。

  刘士杰先生于1941年生,1964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评论家,《诗探索》编委。著有《审美的沉思》《中国戏曲史话》《诗化心史》《走向边缘的诗神》《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命运》等多部力作,在全国主要报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艺评论,在中国诗坛产生重要影响。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曲等多种文体都有很深的造诣。我和诗友们多次聆听过他即席演唱的京戏、越剧和昆曲。

  令人感动的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我的诗集《太湖魂》写评论,后又为我的诗集《海眼》作序,并引荐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初,同无锡诗人进行座谈交流,为《无锡诗人15家》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长篇序言。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他诗意化的语言和春天般的情感。

  我到北京,曾去他家做客;他到无锡,曾在我家住宿。我们彻夜神聊,音韵润心。如今,刘老去了远方诗国,但他的诗心不灭,诗魂永留人间。

  ■自信的神采

  最近,88岁髙龄的于芷先生骑电动车来我处,我责怪他不该骑电动车到处跑了,从郊外到我这里要穿越大半个无锡城,多危险!他却不以为然地笑着说:没事的,习惯了。

  于老原名顾洪儒,从外地退休后回锡,热心于文史研究、写作和公益校审。他曾参与太湖文化研究会的许多文史类著作的撰稿和出版工作,如《碧山吟社》《南禅古寺》《风雨履痕》等,都留有他笔耕的字迹和审读的眼光。他在参与无锡文保单位普查及资料整理中,“偶有所感,辄以俚语记之”,创作了70多首无锡文保竹枝词,我还特地为他编成专辑,供读者品赏。

  记得新世纪初,于老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无锡野史》,经过认真校读,找出500多处差错,列了一张勘误表,托我转交给主编张永初先生。这是我俩第一次见面,他真诚而无私的人格和对学问严谨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老对我说,他最近在撰写有关无锡历史的文章,写好后争取发表。我表示由衷的敬佩和祝贺。临别,只见他骑上电动车,露出了一种自信的神采。车轮融入如网般的车流,交织成一道不老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