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山水城市是什么模样?

《亲历者说——无锡山水城市建设》带你换个角度看无锡

  □韩玲 文 / 宗晓东 摄

  “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现代既然明确地提出‘山水城市’,那中国人就该建几座山水城市给全世界看看。”

  ——钱学森

  “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灵。城市有了山水而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城市环境美。”

  “无锡山水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要搞山水城市。”

  ——吴良镛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城市”再度被热议和关注。山水城市,需要的是将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

  其实,早在30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而恰逢无锡在不久之后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建筑规划界泰斗吴良镛在指导无锡总体规划时,提出无锡要建设山水城市的规划方向。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无锡在城市规划中如何留住、塑造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千城一面,怎样建设好宜居又有个性的山水城市?近期,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规划师孙志亮专著《亲历者说——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徐徐打开了无锡建设山水城市的画卷,也试图解答如何丰富城市个性的这一时代课题。

  无锡的山水之梦自古有之

  “无锡山在城中、城在湖边,运河穿城而过、文脉源远流长,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无锡地处太湖与长江50千米最小间距范围内,京杭大运河纵贯市区腹部,市区内与运河网状相连的大小河道密布,大小山丘、湖泊众多,是最有条件建成山水城市的,能够彰显独有的城市个性特色。孙志亮说,自己30多年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从事规划、建设和管理,看到了无数个织梦人、造梦人在为无锡建山水城市而努力。

  “无锡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激发了古往今来不少无锡人打造山水城市的梦想。”孙志亮说,历代文人工匠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无数人们向往、富有个性特色的诗词书画和古典园林。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王永积在明亡后隐居无锡蠡湖边,写下了《锡山景物略》,书中对无锡山水的憧憬充盈于字里行间。但由于战乱初平、民生凋敝,彼时,山水城市只是一个遥远的梦。20世纪20年代,工商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在《无锡之将来》中提出了以蠡湖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构想,“惠山、锡山之上固宜卜居,而五里湖、太湖尤足览胜……有山水之趣,无城市之喧,能爽人心神,益人智慧。”近代工商实业家对无锡山水城市的构想令人神往,但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个山水城市的近代梦依旧难以实现。20世纪50年代,市政府邀请波兰和苏联专家对无锡城市做总体规划。专家认为,无锡具备太湖、蠡湖、锡山、惠山、湖东十二渚、湖西十八湾等构成的山水组合优势,由此提出打造东方日内瓦的构想,这是一个山水城市的现代梦。

  作为世纪之交无锡大建设时代的亲历者,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未来,只有具有特色、个性和文化的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著名城市之林。“无锡城市特色,可以这样概括:山在城中、城在湖边、城市坐北朝南,面向太湖,锡山、惠山深入城中,运河从南到北穿城而过,城市紧邻太湖,太湖环抱城市。”无锡就是一座山水城市,就是一座湖滨城市,就是一座生态城市,就是一座旅游城市,就是一座宜居城市。

  提出建造山水城市渊源何在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处于“转型期”,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城市模式。早在1958年3月1日,他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把中国的园林和传统山水画联系起来,提出了将园林学和建筑学定位于美学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并提出对山水城市的研究,应该先从园林角度着手,然后再提升到城市乃至国家层面。他提出的“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就是“山水城市”理念之雏形。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先生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他希望能借鉴中国古代园林的手法,改变我国城市中千城一面、“方盒子式的高楼林立,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灰黄’,没有城市特色”的局面。

  1993年无锡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由清华大学与无锡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这是一次跨世纪的城市规划蓝图的描绘。1994年,吴良镛教授在指导无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提出无锡要建设山水城市的规划方向。他乘船看了运河,又爬了锡山、惠山、军嶂山等,语重心长地说:“无锡可以做绝妙的文章,画最好的图画,关键是如何下笔,现在需要大手笔写大块文章。”吴良镛认为,无锡的山水城市应将山、水、城、河、湖联系起来,不只是一张二维平面图,也不只是一张立体三维静态图,而是一张将时间的流逝组织进去的立体四维动态图。

  在这之后出炉的《无锡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就把“制订山水城市的建设模式、建设具有良好城市生态环境、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总体规划修订的指导思想之一。

  无锡山水城市的建设由此开启。

  “十问”勾勒山水城市轮廓

  “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要尊重文化。” 书从引言处开始就提出了“十个为什么”,在孙志亮看来,无锡山水城市的建设在不断理清思路中,渐渐展现雏形。

  这“十问”的答案为读者勾勒起无锡山水城市的建设轨迹:

  “为什么无锡总体规划(1995—2010)要制订无锡山水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开放式、山水组团式的大城市发展格局,把无锡市建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山水城市。这一轮的整体规划提出无锡市“三城一中心”的布局,城中城、城外城、山水城和CBD。

  “山水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同步融入文化?”无锡跟杭州比,蠡湖跟杭州的西湖比,最大的差距在文化。无锡的文化虽底蕴深厚,但都散落在书本中,具象的很少,没有完整的体系。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就是将分散在历史故事里面的传说、文化内涵等通过现代的手段具象化,让生活在城中的人们可感知可触摸。

  “为什么惠山祠堂群要申遗?”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无锡的惠山古镇祠堂群是最好的呈现载体。2012年11月,文化部把惠山古镇祠堂群列为45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的文化早已断裂。唯有中国始终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文化中的姓氏文化,惠山祠堂群就是姓氏文化的一个展现。2004年,无锡成立惠山祠堂文化研究会。惠山祠堂都是民居,每个祠堂都是独立的园林,就像寄畅园一样,借景于锡山和惠山。

  还有,“为什么要在市级层面成立专门机构(蠡湖办、惠山古镇办、青保办)”“为什么沿蠡湖、太湖、惠山、青龙山要坚持开发” “为什么无锡历届政府始终把城市环境整治改造、园林的建设和修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等放在重要位置”……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娓娓道出。

  山水城市建设好戏还在后头

  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在孙志亮看来,就是要显山露水塑特色,治水增绿优环境。无锡中心城拥有锡惠景区和太湖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自然风景区紧邻市区这一独特优势,将自然和人文景观组织到城市规划中。

  作为城市标志,形成无锡城市布局一线、一河、一湖、一山、一区“五个一”的城市设计特色。一线是江南水乡风光带“古运河”;一河是城市项链“京杭大运河”;一湖是城市内湖蠡湖;一山是城市绿肺及露天博物馆“锡惠山(含惠山古镇)”;一区是环太湖风景旅游区。这“五个一”对无锡特别是中心城来说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古运河两侧布局的调整、规划的提升来把古运河这条历史人文旅游带先做好。”孙志亮向我们描述出一个从古至今的脉络。无锡是一个带状城市,就是沿着古运河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也是沿着运河发展而来。通过对运河东路、运河西路、吴桥东路、吴桥西路以及两侧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改造,要把京杭大运河沿线建成无锡城市的绿色项链,凸显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山水城市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歌。”孙志亮说,无锡山水城市建设大幕才刚刚拉开,展望无锡从建设山水城市到宜居城市再到旅游休闲城市;从白天好看到晚上还有山水韵味(能留住游客);从市民满意、游客认同到中国乃至世界级山水城市的品牌构筑及推广,好戏还在后头。要真正实现钱学森倡导的、吴良镛教授描绘的无锡市山水城市建设模式,还需要运用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原则,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山林、河湖、农田湿地及文化等统筹布局、整体规划建设,通过无锡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作者说

  我特别敬佩家乡前辈的超前意识,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山水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我们今天的建设做了很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伏笔(准备工作)。很难想象,如果1983年国家没有划定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锡惠、蠡湖、梅梁湖、马山等景区的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界线,历任地方政府又没有按景区规划控制建设(特别是大建设时代),也许我们今天就没有或缺少空间来规划建设真正有特色的山水城市;如果20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不号召组织全民上山义务植树,锡山、惠山仍是秃山,也许我们今天就没有如此绿色美丽的山水城市背景底色,可能就会缺乏我们今天建设山水城市的底气和信心;如果20世纪50年代当时政府不规划控制并持续二十多年开挖新的京杭大运河,80年代初政府不规划建设并控制新运河两侧150米宽的绿化带,也许无锡运河的格局和古运河的保护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当初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划定清名桥、惠山古镇、小娄巷、荣巷古镇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并切实加以保护利用,也许我们今天很难看到山水城市的历史延续;如果世纪之交市委、市政府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撤销“华夏第一县”(无锡县,后改为锡山市)设区,整合“神州第一郊”(郊区),组建滨湖区,也许山水城市的空间格局就很难舒展……——孙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