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警方周刊

在“云剑—2020”行动中无锡公安侦查办案体系改革显现威力

26名逃犯在命案积案攻坚中落网

  2020年6月19日,无锡公安在无锡市惠山区某公司将涉嫌故意杀人的陈某抓获,协助河南警方破获32年前发生在河南禹州市的一起命案。今年以来,无锡公安深化侦查办案体系改革,以新机制新技术新手段为支撑,深入开展“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行动,破获本市历年命案积案5起,抓获命案逃犯3名,协助外省市破获命案积案23起,抓获命案逃犯23名。

  改革赋能,打造破案“新机制”

  2000年9月21日,宜兴市宜城镇(现宜城街道)顶上村发生一起抢劫杀害“摩的”司机案件,警方成立专案组发现马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此后,办案民警锲而不舍多次外出追捕,但马某如人间蒸发,销声匿迹。

  今年以来,根据命案积案攻坚行动部署,专案组对近年来获取的相关线索重新进行梳理,通过合成研判确定嫌疑人马某的几处可疑落脚点,并组织力量赴重点地区开展侦查工作。

  4月14日,警方根据掌握的线索,在安徽省淮南市一废弃建筑物内将犯罪嫌疑人马某抓获。经审查,马某对19年前在宜城顶上村实施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今年年初,无锡公安全面推进侦查办案体系改革,加强合成侦查机制建设,推行传统手段和科技手段、人力资源和信息研判相结合的侦查新模式,集中全警资源破案攻坚,做到多警种合成作战,最大限度用足、用好、用活破案资源。

  在此基础上,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成立专班,采取驻点督导等方式,指导落实命案积案攻坚措施,严格落实挂牌督办案件每周碰头、每月通报制度,确保各项追逃工作顺利开展。

  深耕科技,破解物证“旧密码”

  命案积案案发时间长,工作抓手少,侦破难度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当年的物证进行重新鉴定为侦破命案积案提供了有力支撑。无锡公安刑侦部门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对侦查破案的推动作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侦查线索,实现了人像比对技术、警务大数据等一批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运用和深度运用。

  2002年10月1日,江阴市璜土镇一女子被人杀害在独自居住的电灌站内。案发后,无锡公安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侦查工作,虽穷尽一切可用的侦查措施,但受限于当年的刑事科学技术水平,案件的侦破工作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17年来,专案组的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凶手的追捕。江阴市公安局副局长卢刚是当时这起案件的主办民警,他说:“我们每年年初和年中都会把所有未破的命案拿出来重新梳理一下,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他们伸张正义,17年,案件始终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们心头。”

  今年1月,通过对当年案发现场的物证进行重检,警方发现一条重要线索:盐城籍男子周某有重大作案嫌疑。5月15日,潜逃17年的周某在盐城射阳县黄沙港镇落网,案件成功告破。

  转型融合,织密市域“追逃网”

  2020年6月初,无锡公安在开展外来人员管理过程中发现,宜兴和桥镇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李某与20年前发生在黑龙江的一起抢劫杀人案嫌疑人长相相似,且身份存在伪造的痕迹。经研判比对,确认李某系2000年在黑龙江某农场实施抢劫并杀害两人的逃犯,6月20日晚,无锡公安经过精心部署,一举将李某抓获并移交黑龙江警方。

  同月12日,无锡公安在人员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现,在宜兴万石镇一建筑工地打工的刘某身份信息藏疑,经研判比对,刘某系2003年发生在上海的一起杀人案的逃犯。随后,警方将刘某抓获并移交上海警方。

  无锡公安刑侦部门牵头通过建立合成追逃机制,充分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开展信息采集、专业研判、合成侦查、联动抓捕等工作,逐步推动追逃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运作,在不放过任何一个本地命案逃犯的同时,积极协助外地公安机关抓捕潜逃来锡的命案逃犯。在命案积案攻坚专项行动中,全市公安机关还把追逃工作与疫情防控、治安管理等工作相融合,升级转型追逃机制,使专项行动与日常警务同步推进,共协助外地公安机关抓获逃亡10年以上命案逃犯14人。(蒯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