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理解城市化的艺术表达

  艺术是对城市化的思索的一种表现,它用艺术的形式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文化场馆就是文化艺术的实物载体。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才能更好地积淀城市文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创造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建构城市的文化精神,并最终塑造生活在这一城市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每个文化场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文化客厅也邀请到一直关注锡城文化场馆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力量,分享他们关于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感悟。

  理解转变,布局场馆未来

  “目前文化艺术场馆普遍存在失落情绪。”文化学者徐杰说,20世纪50年代文化宫热闹的工人合唱团、舞蹈队,80年代图书馆里座无虚席、求知若渴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但在“颗粒感”更强的当下社会,这样的场景难以再现,必须重新审视当下的文化现状,才能更好地为文化场馆未来的发展做规划、布局。

  徐杰认为,理解当代文化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可以从几个转变入手:首先是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它令阅读出现全覆盖、远程化、虚拟性、碎片化特征。其次,是商业沉浸式体验文化盛行。城市消费文化占据主流位置,商场电影院、KTV酒吧、迪士尼、健身运动,与美食、购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复合叠加,“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街区、酒吧商业一条街等成为文化消费首选地。”在徐杰看来,不去评述这些文化现象的好坏,但在当下文化的发展中,酒吧、摇滚、广场舞、美食、宠物、旅行都是文化无法忽视的元素。

  由此产生的另一个趋势是新社群文化变得活跃,出现了各种小众的文化圈子。所谓圈子,指的是新社群/部落文化:文史、古琴、茶艺、古玩、当代艺术……这些文化圈子让文化呈现类型化、封闭化、小众化的特点。他认为,随着交通条件的提升,文化艺术体验已经突破地域限制,去上海、南京、杭州甚至北京看展览渐成时尚。而在资源相对贫弱的城市,高雅文化如何复兴,如何培养引导人们对高雅文化的理解、感受,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

  与人对话,打开文化传播视野

  一座美术馆造就一个城市的文化知名度。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因其卓越的现代设计风格享誉世界,该城由此出名,成为小资青年旅行打卡地。这种文化气魄赋予城市灵魂,也赋予它契合时代价值的新生意义。艺术一直为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作出重要的贡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与美术系主任赵昆仑说,对于无锡地方文化建设而言,尤其是在文化场馆的软硬件建设上,可以与高校更多地交流与互动,将本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

  同时,赵昆仑认为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的塑造,“无锡有很多空间,都可以通过艺术化的塑造,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开放共享的态度来做文化场馆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让文化场馆与人对话、与生活对话,这样的场馆才有温度,才能变成人人向往的文化艺术盛地。

  对文化品位的自我期许决定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在专家们看来,文化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国际化视野必不可少。“跳出无锡看无锡,才能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赵昆仑说。专家们认为,文化传播者应为世界眼光所引领,不怕曲高和寡,更喜雅俗共赏。乌镇现象级的当代艺术展览、上海K11商城举办的《印象派原作展》《莫奈画展》等轰动性美术展就是成功案例,其中“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是关键。跳出无锡看艺术是眼光,运用市场运作机制是大势。

  艺术教育,社会化系统不可或缺

  “要做好艺术教育社会化这个系统工程。”徐杰说,文化场馆应该成为各类学生学习的课堂,而不是蜻蜓点水式附庸风雅的点缀。

  民间力量的介入,补全了这一社会化体系。中国美院山水画研究生杨丹在梅园畔开办了一行一丹美术馆,这是她最重要的教学场景。走进这些场馆,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笔下所描绘出的文化场馆也无比灵动。”杨丹说,民间的社会力量可以成为文化场馆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场馆的功能。

  明信片集邮研究会会长时继锋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观察文化的延展性。他建议文创设计、论坛、书店、手工制作等文化内容与休闲生活相融合,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将更多深藏在文化场馆内的“宝藏”变成可带走的记忆。专家们还建议无锡的文化场馆,不妨打通线上线下,打通学校与场馆间的通道。图书馆可以探索以适应读者线上阅读的转型;博物馆可以成为公众理解历史的普及性载体;美术馆则拒绝高冷,多运作市场爆款展览;文化馆则多助力民间文艺活动,支持艺术的社群,努力让各种民间、小众文化登上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