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太湖周刊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无锡“有戏”!

  “泰伯三让”将搬上锡剧舞台、舞剧《歌唱祖国》入选省重点投入剧目、舞剧《千年运河》即将亮相运博会……今年,无锡的精品文艺创作并没有因疫情而停下脚步。自3月复工后,无锡市演艺集团的排练厅就成了“香饽饽”,演员们每天在里面练功、排戏,加紧推进剧目创排和深化提升,舞台艺术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挖原创IP,以艺术创作引领文旅融合

  无锡市锡剧院负责人蔡瑜近日有点忙,沟通项目进度、确定工作流程、布置具体事项,“恨不得1分钟当成1天用”,这一切都是为了剧院下半年的重点剧目——大型原创锡剧《泰伯》。

  《泰伯》取材于本土历史,意在通过讲述吴文化开拓者、江南人文之祖泰伯的故事,展示其礼让仁孝、清廉守信、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宝贵精神。该剧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青年编剧罗周执笔,邀请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预计于9月初正式排练。前不久,《泰伯》专家论证会在南京召开,剧本获得了专家认可,并称是省戏剧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注入精神营养的又一次尝试。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小王彬彬在看过剧本后,更是感叹:“无锡锡剧,大幸将至!”蔡瑜也说,在地方戏缺乏市场活力的背景下,剧院近年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宝库,一直在创作一批以吴文化为底蕴的系列剧目,“在《珍珠塔》等‘老经典’之后,锡剧亟须一批‘新经典’来重振市场。”

  记者发现,不管是锡剧《泰伯》,还是即将在无锡举办的第二届运博会上亮相的舞剧《千年运河》,或是刚刚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的舞剧《歌唱祖国》,都是在挖掘原创题材IP,将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以艺术创作引领文旅融合发展。而滑稽剧团和评弹团则以“幸福小康”“江南无锡景”为主题创排剧目,体现文旅融合的核心文化。市文化发展集团艺术总监刘仲宝表示,这些文化产品正不断提升无锡作为旅游示范城市的竞争力,也体现了文旅融合后演出作品的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是篇大文章,需要常做常新、久久为功,推动文旅融合往深里走,文艺演出应起到领头羊作用,用演出作为载体更快地传播文化。”

  年轻面孔涌现,人才梯队建设“上轨道”

  从《南国红豆》《寻》到《千年运河》,这两年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开始挑起大梁。为培养青年舞者,剧院下了不少功夫,招收的新人大多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材生,他们挥洒汗水、茁壮成长。去年,江苏舞蹈奖·第六届“莲花奖”青年演员舞蹈大赛上,剧院4名青年舞蹈演员蒋雨昊、王媛、吉剑成、白宇豪脱颖而出,获得“江苏优秀青年舞蹈家”称号,蒋雨昊更是一举捧回评委会大奖,一展无锡舞蹈艺术的专业风采。

  市锡剧院也在加快培养一批青年演员,让他们早日屹立舞台。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助项目——青春版《狸猫换太子》在无锡大剧院首演,重新设计的唱腔、青春靓丽的扮相、更贴近观众审美需求的舞台,让传统剧目呈现出新的生命与光辉。为了给青年演职人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近年来锡剧院频频打出“青春牌”,先后打造了青春版《珍珠塔》《孟丽君》《玉蜻蜓》和一批折子戏。“这是剧院人才梯队规划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经过一次次历练,新生代名角、新秀唱念做打的不俗实力已经彰显出来。”蔡瑜说。

  同时,无锡市民族乐团的组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市文化发展集团负责人邱锡冀表示,这是2020年无锡文化事业建设的第一件大事。上个月,民乐团迎来全国各地80多名艺术类专业院校毕业的应聘人员,众多年轻面孔聚在一起,让民乐团的班底显得活力四射。邱锡冀相信,民乐团成立后,会成为无锡文化强市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政策大力扶持,注入高质量发展动能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目标,制定了《无锡市艺术创作生产三年规划》,按照“创排一批、打磨一批、巡演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创排民族舞剧《天山魂》、锡剧《惠山泥人》、舞台剧《远望海天》、锡剧《追梦路上》、滑稽戏《甜蜜的事业》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还拍摄了无锡首部锡剧数字电影《江南雨》,系统谋划推进艺术生产工作。

  无锡“有戏”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一方面,我市不断加强艺术生产的全流程指导,出台了《艺术生产意识形态联审管理制度》,对艺术创作的策划选题、立项论证、创作修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把控。今年,《无锡市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出台,侧重于对精品创作和重点项目的支持,有效调动了院团和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为全市艺术生产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无锡还积极引导优秀作品走向市场,创新出台了“舞台艺术作品商演奖补政策”,对国内商演、赴境外商演以及参加国家级展演展播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在新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我市精品剧目国内商演达到159场次,舞剧《寻》、锡剧《孟丽君》等赴境外商演16场次。

  据了解,下阶段无锡将严格对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加紧推进剧目创排和深化提升,力争在全国和省内重大展演活动中获得好评,以优异的成绩构筑文艺创作高地,为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