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无锡经济经受住危机考验!
上半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815.1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较一季度提高10.3个百分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复杂而又艰难的背景下,无锡工业经济企稳向好、由负转正,超出预期。
下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危中寻机、克难奋进,聚焦平稳发展、协同发展、高端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服务发展,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着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平稳发展
着力保持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坚持稳字当头,通过综合施策和精准服务,千方百计保持工业平稳增长。全力以赴降低疫情影响,做好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措施,从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租金减免、项目扶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抓好运行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工业经济核心指标,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态势。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重点做好10亿元以上企业和100家对美出口重点企业的月度监测,针对外贸形势、减税降费、疫情影响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前瞻性分析研究。抓好工业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跟踪推进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继续实施“千企技改”装备升级行动,发布2020年技术改造项目引导资金申报指南。抓好工业新增长点,优化新增长点项目培育库,完善要素帮扶、政策倾斜、难题专办等工作机制,促进项目按时达产增效。落实省“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加快企业“小升规”步伐。
聚焦协同发展
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构建集群网络生态体系。加速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圈建设。按照分步实施原则,优先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汽车及零部件、“两机”产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区域性产业链生态圈。继续实施“造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参与的自主可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体系。着力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
聚焦高端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夯实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航天科技交通物联网基地等重大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中电海康、华为、博世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智能传感器、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等特色产业园和鸿山、雪浪、慧海湾小镇建设进程。依据园区特色发展方向,开展针对性招商,引导细分物联网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办好物博会系列活动。
扎实推进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继续围绕车联网城市级二期项目和测试基地建设两大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能力打造、专利标准制定、应用场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建设。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强华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无锡国家“芯火”平台建设,发挥中心和平台的积聚作用和外延效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5G产业规划,推动5G建设及产业应用发展。
聚焦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准确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赋能。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进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初投资目标。加快培育智能车间,争创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0个。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力争新增省试点企业50家。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重点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省“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业务、产品和设备上云,开展第二批省星级上云企业的申报和评定推荐工作,力争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50家。大力培育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完善两化融合生态体系建设。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与规范研制,提升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能力。发展解决方案服务商,培育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促进工业互联网资源池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供给能力。举办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园区行活动,召开全市智能制造现场推进会。
聚焦绿色发展
着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持续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巩固扩大去产能成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评价对象的准确性、评价数据的精准度。加强评价结果分析,全面落实差别化政策,倒逼低端低效企业 “腾位让路”,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向各方延伸。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落实跟踪分析及节能预警分析,确保完成年度目标。继续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推动全市147家“百千万”企业接入省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5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广泛开展节能宣传,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持续推进去产能工作。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在水泥、纺织、印染、化工、电缆行业引导退出一批低端产能。加大化工企业整治关闭退出力度,完善“一企一策”处置意见。围绕省化工园区认定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化工园区整改提升,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争创省级试点。
聚焦服务发展
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要素保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研究“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本思路,启动编制“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现代产业政策第二批项目申报,持续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落实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做好省级双创大赛参赛准备工作,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修订《无锡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重点培育、提升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服务面广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星级平台认定工作。继续开展省、市级小创基地创建工作,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环境。优化企业要素保障。深入推进产业金融合作,搭建银企沟通交流平台,优化转贷应急资金运行,提升“锡信贷”业务量。加强无线电台站和无线电发射设备事中事后监管,保障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继续做好全市食盐专营工作和盐业行业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盐”。
2020,这些“工信”瞬间让人动容
2020注定成为被历史铭记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经济下滑,不确定性加速。中国经济率先在世界产业链中复苏,但依然面临着原材料、人力、物流等诸多环节的挑战,在经济战疫一线的“工信”人,会记住已经走过的2020年这些不平凡的日夜。
“12345”/24
疫情形势严峻时,紧急启用“返锡通”平台,“12345”在线24小时咨询求助热线,保证外地人员快速有序返锡。
4500
会同市交通局,建立苏锡常通泰五市道路运输“绿色通道”;与硕放机场、顺丰公司共同推动中欧货运航线复航,确保本地企业国际供应链双向畅通;采用锡康码、电子车牌、车辆通行证等手段,确保企业物资市域运输畅通,共保障入锡重要物资运输车辆4500余车次。
3000
保障防控物资生产,绘制全市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分布图”,“一企一策”服务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能增产;支持有生产潜力的企业“跨界”转产,围绕资质资金、用工用料等企业转产实际困难,派出工作组驻厂,现场解决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与兄弟城市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原材料短缺、设备采购等问题,累计为我市防疫物资重点生产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000多次。
2000
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产业链复工情况全面排摸,协调解决企业困难,现场组织督导企业复工复产近2000家。
4600/6100
加快布局新基建。牵头召开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无锡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推进独立组网模式5G网络建设,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促进行业企业云平台、网关、网络设备等IPv6升级。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投入运营5G基站超4600个、累计6100余个,新增基站数全省第一,基本实现市区、发达镇村和重点区域全覆盖。与四大运营商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至2025年底,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287亿元。
1630.83
优化营商环境,用好用足国家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企业发展等各类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印制《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省、市惠企政策速查手册》,做好2020年度市级专项资金申报,截至6月底,市级项目类专项资金扶持298个共兑现28734万元。二是优化融资保障。召开制造业与金融合作发展会议,33家金融机构共向2990家企业授信1630.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