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8版:再出发

老人过于节俭,子女感动也无奈

  前不久,作家六六在公号上发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的文章,“控诉”父母过分节俭影响生活质量,她“出离愤怒退了家群,把亲爹亲妈拉黑了”,引起了网友热议。记者了解到,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面对节俭成性的父母,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建议,子女应多理解,并帮助引导老人改变处事方式,共享现代新生活。

  40+的儿女几乎都有同款节俭的爹妈

  六六在文中说,她朋友把房子卖了,里面有她存放的物品。带父母看了后,把需要带回的物品拍了照片传给搬家公司,但真去搬时,母亲却变了卦。“今天我妈完全忘记昨天约定,强行把一台已经有十六年历史的洗衣机带回家。我电话里跟她说,一台新洗衣机加烘干功能只要三千元,我买了送你,商家还包安装——不行,说破天都要带。她的理由是,虽然这台洗衣机是你朋友的,但他肯定不要了,所以我要带走!而且把人家扔了的高尔夫球包捡回家,她老人家连高尔夫球场都没去过……还把长了各种斑点的旧被子搬回去,说都是她当年带去的……她自己家,有一大柜子码得整整齐齐从没使用过的床单被套,还有我买了寄存在她那的被芯从此以后就拿不回来了,好几套崭新的双立人锅,从新加坡背回来藏在厨房十几年不拆封说我们搬家送我们,我都搬三回家了,我弟弟搬两回,她也没舍得给……”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节俭的老人我们周围不在少数。47岁的李女士说:“40+的儿女几乎人手一款这样的爹妈。”她给父母请了个保洁阿姨,每周末上门打扫一次卫生。可每请一次父母就要和她战斗一次,不是嫌贵就是嫌打扫不干净,要不吹毛求疵直接把人气走。直到她成了“阿姨”又干净又省钱,家里才和谐了。于先生的母亲习惯把一些硬纸盒收集起来当废品卖掉,去年下半年她住进了养老院,她又把亲朋好友送来的礼品的包装盒都留着。于先生哄她说去帮她卖掉。母亲怕他出门就扔掉,硬是陪他一起开着塞满废纸箱的车到十几公里外她常卖废品的地方卖掉才安心。费先生说,疫情期间,那种一次性口罩父母一个可以戴几个星期,跟他们说家里有上几百个,但没用。出门回来就放在阳台上晒晒,下次接着戴。刘女士说,每次买东西给父母报价时都会去掉一个零,有一次给妈妈买了一件衣服,330元。回家对妈妈说35元。妈妈觉得又舒服又划算,让她给阿姨也买一件。刘女士只能买了同款的给阿姨送去。过了几天,妈妈又说小区里一起跳舞的老人都觉得好看,让她帮她们代买。刘女士最后只能无奈地告诉妈妈,那家网店关了。

  老人节俭多为过去艰苦岁月养成的习惯

  虽然大家吐槽归吐槽,但是大多数子女还是表示理解,也分析了种种原因。于先生说,父母那代人经历了太多的贫穷和苦难,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愿丢掉在我们看来是破烂的东西,那是因为以前物质匮乏带给他们太多的不安全感。

  实际上,舍不得扔物品也可能有大脑老化的因素。网友宏玥说,老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思维。他记得以前妈妈总说外婆家杂七杂八的物品一大堆,想把那些“破破烂烂”都丢掉。但现在妈年纪大了后,也变成了啥都不肯扔的人。有医学杂志刊登,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喜欢收集物品。

  “那些旧物品或老习惯里藏着父母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李女士说,她父亲有一个断了把手的瓷杯一直舍不得扔。原来是父亲的发小送他的,当时俩人各买了一个,在上面刻了寄语赠给对方。前几年发小去世了,父亲留着杯子也留住了念想。

  “看着积少成多,变废为宝,也是一种乐趣。”网友妙无忌说,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家里购置什么大物件都是靠精打细算一点点省出来的,从中得到很多生活的智慧,这也变成了他们的乐趣和习惯。他们把淘米水洗菜水收集起来冲厕所,把漂洗衣服的水拖地等,从中节省出来的水费让他们颇有成就感。

  爱父母就带着他们一起进入新生活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子女即使不认同父母过分节俭的行为,但只要他们的做法不伤害身体,也会理解顺从,只要他们开心、健康就好。就像六六,憋了两天,又重新加进了家群。李女士也说,自己也就是发发牢骚,气消了还是会热面孔贴冷屁股地心疼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用得好的东西都分给他们。

  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表示,对父母过分节俭的行为,子女在理解的同时如果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老人改变生活方式则效果更好。网友玲珑的做法颇值得借鉴。玲珑说,妈妈今年84岁,每天微信晒生活,出门自己滴滴打车,生活用品淘宝下单。我抖音直播她每次都进来打赏,有趣得不行。爱妈妈就是把妈妈带入我们的时代。哪里有好玩的、好看的,都带妈妈去,每年带妈妈出国旅游一次,给妈妈手机下载淘宝、微信、抖音、滴滴等有关现代生活的APP,让妈妈与我一起穿闺蜜装。嫌弃父母思维保守的,有没有花时间与精力在父母身上,带父母进入自己的时代呢?(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