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做个清醒的老人

  □项友炜

  与七八十岁的老者在一起聊天,谈得最多的要数看病、养老及身后事了。其中,有悲观的,有乐观的。总体而言,后者偏多一点。鄙人曾在老年群里发声:“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但当下我们不要去想它。真到了那一天,我们什么也不知晓了。”此观点得到众人赞同。我说的这段话,核心思想是:要“做一个清醒的老人”!

  做个清醒的老人,天天摆在老人面前的是:如何清醒地对待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接踵而至。有了病要看医生,有的要住院动手术治疗。有句话说得好“老了,就要与病共舞”。乐观对待疾病,不是说不要积极治理,而是不要被疾病压倒,更不能丧失战胜疾病的意志。如今医学上的一些奇迹,往往发生在那些没被疾病压垮的人身上。医生不能包医百病。看病也不能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自己把握好度。这里头,心态至关重要。

  同事老周,年已八十七岁。原先身体不错。可这两年与医院打交道多了起来。6月份我去看他时,正在打吊针,鼻子里还插着管子哩!他患的是多发性腔梗。前两天,他给我发微信说:“我虽住院进行通血管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且食欲不佳,站立不稳。我的吋间都在求医、服药、卧床中度过。但我想,人老了,总归有病。对待疾病中的痛苦,只能用意志去抵抗,不畏病痛,与疾病共存和斗争。”老周讲得中肯、实在。这也是“人到老年”与疾病斗争到底的、必备的好心态!

  如何正确选择养老,也是做个清醒老人的重要方面。当下的养老方式,有住养老院、护理院、康复院等,还有居家养老。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到万不得已,一般老人还是愿居家养老。但随着公共卫生和养老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会有更多的老人选择进养老院、康复院养老。

  某小友是我同乡、同学,他在杭州新闻单位退休。在去年75岁时,他们夫妇就住进了杭州市第三福利院。小友夫妇育一子,40多岁至今未婚。他俩身体健康,每月退休金一万四千元。他们将在西湖边的九十平方米住房卖掉,一部分给儿子,一部分自己留着。夫妻俩现在福利院住的房间面积有30多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每月收费五千元,伙食自理。据了解,福利院属政府投资兴建的,在市郊,空旷,绿化面积大,环境优美,文化娱乐场所应有尽有。

  我曾问过小友:“你年纪不算大,夫妇身体又好,怎么这么早就进福利院?”他回答很干脆:“人总要老的。到脑子糊涂了,行动不便了,还得要麻烦孩子。不如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提前把该办的事办了,也就无后顾之忧啦!”我把此事发至老年群里,多数人认为,做法是好的,但为时过早。在我看来,小友的做法是明智的!

  清醒看待身后事,更是做个清醒老人的题中之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传统观念的改变,在看待身后事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显示出豁达的风范。有位退休的领导干部在老年群发文称,自己身后事已与夫人商量好,并告之子女,人走之时,只告之直属亲属,一切从俭办理,骨灰撒入长江或太湖。匆匆而来,静悄悄地离去。我觉得,他的想法和决定是新风尚,值得弘扬。

  “不沉浸于身后缅怀,而要在生前多关怀”,一位资深记者如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单位、社区和家庭对老人,平日都要多为他们送温暖、送关怀,使每位老人享受更多改革带来的成果,享受更多美好的新生活,享尽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