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关键词:物权意识

洗衣机里的金坠子

  【案例】

  琪琪从小班起就经常把幼儿园里的小玩具带回家,老师多次向她的家人反映情况,父母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琪琪就会咧嘴一笑:“我喜欢。”家长也不以为意。于是她的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了大班。

  这天晚上,琪琪奶奶从洗衣机里拿衣服时,掉出来一个小小的金坠子,上面镌刻着细腻的生肖图案,一看就知道是给小孩子戴的。但奶奶从没见过琪琪有这样的金坠子,就拿给琪琪的爸爸妈妈看,问他们什么时候给琪琪买了金坠子。爸爸妈妈都说没有给琪琪买过金坠子。一家人这次觉得事情很严重,奶奶担心地说:“以前琪琪带回家的都是小磁铁、小发夹之类的小东西,还不要紧,这次可是金坠子呀,这不成小偷了?”他们赶忙找来琪琪问个究竟,但小家伙一会儿说是捡到的,一会儿又说是谁给她的,怎么也说不清楚金坠子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下一家人就更焦急了,最后一致决定明天一早去幼儿园找老师了解情况。

  【案例分析】

  琪琪显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物权意识,以为只要是她喜欢的东西都可以拿回家。遗憾的是这样的行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使得琪琪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直到“金坠子”事件的发生,琪琪的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家长的观念中,拿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并没什么关系,拿贵重东西才是不可以的,是“偷”。可见,家长是根据物品的价值来判断行为的对与错,没有认识到无论琪琪是拿了发夹还是金坠子,其行为都是不对的,应该从第一次就及时教育制止。琪琪的不良行为日益发展,正是家长错误的观念以及未及时干预造成的,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在幼儿期这样的错误行为未得纠正,形成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关系,长大后,很可能发生偷盗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应对方略】

  一、重视物权意识培养

  所谓物权意识,是指孩子能很好地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权利,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同时又尊重、爱护、不侵占他人的物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尊重别人的物品,更是一种社会规则,反映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行,但这却是极易被家长忽视的问题。

  小班幼儿私拿幼儿园物品,尚属正常,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不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物品,把所有物品都看作是自己的,会“随心所欲”地拿取。这时家长既不能熟视无睹放任不管,也不能用太严厉的态度强行制止,不然反而会强化孩子对私拿他人物品的“兴趣爱好”。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及时归还物品,并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不是我们的东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才可以拿走。”对幼儿归还物品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反复几次以后,孩子慢慢地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二、尊重孩子的物权

  让孩子明确知道家里的哪些物品是专属于他的。可以让孩子经常整理归放自己的物品,学着保管自己的物品,来强化孩子的这种物权意识。当家长需要拿取孩子的物品时,也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知道他才是这些物品的主人,让孩子拥有自尊与自主;另一方面是通过成人的行为告诉孩子,要征得物品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取他人的物品。

  三、教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与同伴能一起分享彼此的物品,这对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家里来了小伙伴,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给小伙伴们玩和使用,或者是带到幼儿园去让更多小伙伴一起享用。也可以鼓励孩子向同伴借用物品,但要做到有借有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应该如何支配、使用物品,会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品时才可以分享,否则过度“分享”,反而会让孩子认为“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破坏孩子的物权意识。

  四、帮助孩子建立必要规则

  跟孩子约定:想要什么物品,在拿取之前,先要询问大人可不可以。这是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最基本的规则。同时家长要始终坚持原则,不因为物品小、不值钱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不因为是家里人的物品,就允许孩子可以随意翻皮夹、开抽屉。去别人家做客、到公共场所去,都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什么要征得同意了才可以拿。

  总之,幼儿私拿他人物品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行为,家长既不可掉以轻心,又不可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对孩子严加指责。正确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和孩子一起从容面对,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物权意识,这是家长的责任。

  (本文选自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关键词幼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