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我的母亲是先生

  □张艺峰

  家母离开我们已有十一个年头了。期间,每年我都会写一些文字来怀念母亲,都是随心而发,有时是赋诗寄情,有时是以歌咏志。仿佛唯有如此,母灵永存,音容常驻。

  “先生”多称呼男性,女性则是在一些领域内有非凡贡献德才兼备的才会被尊称为“先生”。家母一生默默无闻,何来“先生”之说?原来,母亲曾在年轻时被聘为“村学先生”,这是她一生为之骄傲的事。每次回忆这段往事,母亲总是异常兴奋,说:“在大街小巷碰到认识和不认识的曾经教过的学生,他们都会叫我一声'先生'或者'高先生'。那时中午饭由学生家轮派,尽管大家都很清贫,但轮到请师吃饭的人家都是极其恭敬的。”这是母亲最美丽的时光,这时光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同父亲结婚,母亲才离开了她挚爱的教书领域。

  母亲是先生,不仅仅是曾经的过往,也深深驻扎在子女心中。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有文化。然而历史却同她开了个玩笑,我们少时无书可读,于是母亲不遗余力地将她所学所识倾囊相授。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赖床,每天早晨母亲都以诗词唤我起床,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等,这也激起了我爱吟诗赋章的兴趣。那时上学能接触到古体旧学的机会很少,但从母亲的口中我们知道了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道了《古文观止》,知道了《出师表》,知道了《洛神赋》等。

  母亲不只教我们学问,更注重培养我们做人的准则。她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常带三分畏”“吃亏是福”等。她给我们讲的“让墙”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邻居相邻。邻居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得知立即批诗寄回:“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邻居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巷”。在母亲点点滴滴的熏陶下,我们懂得了豁达大度,与人为善。

  初中我上的是寄宿学校,尽管每周回家一次,但还是常常能收到母亲的来信。母亲写信喜用四六字的骈文体,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辞藻华丽,读来极其享受。后来我只要外出多日,必会给母亲去信。我知道母亲欢喜读子女的信函和文章。

  现在母亲走了,我用她教我的旧体书信格式提笔作辞赋,遥寄天庭。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慈训戛止,悠然经岁。泣别尊颜,已逾十数,哀子思母,魂牵梦萦。

  ……

  母恩辉辉,德母昭昭,笃敬忠心,慎言谨事。四邻八舍,视为知遇,恬退隐忍,达知鉴殷。

  母魂常存,母灵永垂,此去悠悠,祈求安息……

  择日焚香,纸笺翩翩,直抵天际。母亲收到了,定感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