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别报道

聚焦高质量 激荡最强音

  本版摄影 宦玮

  黄奇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范恒山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来一场“学习的盛宴”!

  炎炎夏日,持续3天半的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会掀起了一轮学用相长、奏响干事创业“最强音”的热潮。学习会上,9位著名专家学者奉献了9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既有思想政治理论阐释、又有产业发展趋势研判,既有宏观形势解读、又有微观发展分析,有利于全市领导干部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区域融合发展大势,为抢抓新机遇、汇聚新动能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站在收官“十三五”、开启“十四五”的交汇点上,无锡的新一轮发展需要更多借力业界顶级专家的思想和智慧。在汲取学习会讲座真知灼见的同时,本报记者专访了部分专家,从宏观经济走势到长三角一体化,从城市设计到产业培育,从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请他们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出谋划策。

  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

  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

  15日上午,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一场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专题讲座,介绍了疫情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研判,并就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登高望远的宽阔视野、分析精准的深刻思考,让上午的三个小时倏忽而过。

  今年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经济出现的最大的“黑天鹅”,关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走势,黄奇帆说,总体有三种判断。二三月份的时候,中国的疫情已经开始出现拐点,而欧美的疫情刚刚发生,所以当时的判断相对乐观:突发的意外事件,很快就会过去;四五月份,主流媒体、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导火索,不仅对经济社会带来冲击,更会引爆潜在问题,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冲击将不亚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而到了六七月份,第三种判断认为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生物灾难,堪比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当年曾引发世界十年的经济大萧条,直到二战结束才走出萧条周期。到底是不是第三种判断?他认为:关键看疫苗。

  在疫情防控上,黄奇帆认为,中国是表现得最优秀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和各方面行政管制、落实操作的能力。而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各国为拯救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归结于三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出手救助企业。今年二月份以来,我国国家财政就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赤字、发放特别国债、为地方政府发周转债;同时上半年两次降息、三次降准,降息使得企事业单位贷款的利息下降、提高还款能力,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则使同样存款能形成更多的贷款。

  谈到中美之间加剧的贸易摩擦,黄奇帆总结说,究其内在逻辑而言其实是以十种“脱钩”支撑起的体系,分别是贸易、投资、资本市场、金融、技术、留学、网络、外汇、Swift以及长臂管辖,这会造成一定的阶段性的逆流障碍困难。他提出,对此我们应该要有四个原则: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守住底线、灵活应对,抓住关键、补齐短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黄奇帆表示,这是我国今后几十年发展的一个长远战略,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必然追求。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大进大出”的外循环战略,利用当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国际销售渠道,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战略抉择。并且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事实上,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已经由外向型为主,逐渐转成内外向共同发力的状态。黄奇帆分析说,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世界的消费需求受到压缩,随之而来贸易摩擦加大,逆全球化势头出现;从内部来看,中国曾经的人口红利趋弱,土地等要素成本却上升,中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在此状况下,我国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去年,我国外向型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64%降到32%。

  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将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黄奇帆指出,以前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实属“吃力不讨好”,资源消耗多但GDP含金量并不高,微笑曲线的两端附加值高的在外头。所以眼下已经到了以全产业链能力来考量经济发展的时候,他特别提到无锡,加工贸易至少百分之六七十的零部件原材料实现本土造,在他眼里这已经是一种内循环式的外循环。在疫情之下,像无锡这样本土形成了产业链集群支撑的城市,都展现出了强劲的产业韧劲。同时,在国家经济安全、挖掘内部需求、把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环节填平补齐、降低国际贸易摩擦系数等方面,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结构都将带来巨大的变化。

  内循环为主的战略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体系标准?首先是企业稳定而且不断增加的净资产,而不是总资产或利润。净资产的稳定增长,背后是企业家的信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统统指向良好的营商环境,“只要做到这六条,一个地方的净资产都会保持增长”。

  其次,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增加农村地区人群的财产性收入,以及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解决新增劳动力的住房问题,释放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创新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黄奇帆说,创新一定是内循环最重要的一个基本面。当下,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新基建,也就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经济。这一轮工业革命当中,中国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将会带动巨大的内循环。

  此外,还有内在需求的重新挖掘、继续深化改革……归总到一点,黄奇帆表达了这么一个坚定的意思:世界经济千变万变,但有五个趋势不会变:

  全球化趋势不会变,但会变得多极化;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这一趋势不会变;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走出产业困境、走出经济衰退的趋势不会变;中国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层次的开放,这个趋势不会变;中国以巨大的内需、巨大的回旋余地,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支持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推动趋势不会变。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钱英洁)

  聚国家战略之“势”

  建先行先试之“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风云激荡,无锡如何紧抓国家战略机遇,在群马奔腾中占得先机?15日下午,在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授课的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为此指点迷津。

  “无锡区位优势突出,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经济地位同样突出,2017年就突破万亿GDP大关,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国内不少省级行政区,这很了不起。”在范恒山看来,无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成就显著,但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仍需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当前,无锡应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展示无锡特殊的能量与作为。关键是处理好一体化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协调推进;用创新的思维和智慧的操作引领一体化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发展。

  范恒山认为,首先要依托一体化强化特色。他说,无锡的发展所以能够超群越众,“强富美高”的形象能够快速树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著名的“苏南模式”就是无锡率先创造的。这些年无锡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等方面也都具有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就是市场竞争力。一体化不是一刀切、不是一律化,也不是齐步走,而是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基础上的一体化。无锡要保持领先地位,仍然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借助一体化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一步做强做优。在这方面可以三管齐下:一要立足于现有基础,进一步强化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无锡制造;二要实现错位发展,培育壮大既有基础又有潜力并体现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三要力争先走一步,选择几个适合自己的未来产业着力攻坚,占领国内乃至国际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使各地区交流合作成为一种必然,无锡处于发展高地,自然会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标杆,但这也给了无锡向更先进地区学习的机会。“在一体化发展的交流互鉴中,无锡应该把握机遇,扩大自己的优势。”范恒山认为,无锡提出做好“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四篇文章,找准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方向,当前要加大推进力度,全面深化合作,尤其要定向借势,建议无锡开辟一个合作示范区,与上海等城市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加强与相关地区的对接。此外,无锡还要放眼国内其他先进地区、对标全球先进城市,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借鉴经验、吸引资源、深化交流。

  范恒山长期从事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主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对区域发展操作路径可谓了如指掌。他指出,一体化作为区域合作与联动的高级形态,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体制机制深层创新的过程,在很多方面需要探索实验。这对长三角各地区、各城市来说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会。而最大的机会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先试体现着丰厚的发展红利,“它能够争取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还能够获得市场层面的创新资源的有效聚集”。

  范恒山建议,无锡要利用一体化争取主动。他进一步解释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聚焦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气势。但要把这种优势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有效的载体。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设适宜的功能平台,这叫作“大台聚势、小台做功”。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发展好的地区,无一例外地都积极有效地利用了战略功能平台。无锡历来引领改革风气之先,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谋划建立旨在进行先行先试的功能平台,将国家战略之“势”聚集到各种充满生机的平台上来,让其成为无锡承接诸多战略红利的落脚点或“宝葫芦”。“无锡提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这个设想很好。无锡还可以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更多的战略功能平台,为解决现实困难探索道路,为赢取未来发展开拓空间”。

  (周晓方 见习记者 雷颖)

  让城市风貌“有温度、有特色”

  “来到无锡,走了老城的道路,领略了运河水弄堂的风景,又来到太湖新城看到了不同风格的城市建筑,这就是无锡城市设计展现的风貌。”15日下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给全市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生动务实的城市建设管理“课”,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为美丽无锡建设“支招”:一座外表美丽且有内生动力的城市,需要有温度、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这3张图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前不久刚拍摄的南京新街口,从当年唯一的高层建筑金陵饭店,到如今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建筑让城市大变样。”讲座伊始,韩冬青用一组照片展现了建筑给城市风貌带来的巨变,紧接着,另一张全部是耸入云峰的高楼照又让在场领导干部印象深刻,“如果城市建设缺少了有温度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将形成像这样形神分离、文脉割裂的病态城市。”讲座上,大量鲜活的实例指向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特色何处寻?不仅要在城市设计上勾勒“轮廓线”,更要在“软环境”上彰显风格。“密集的街区、狭窄的街道、高度统一的楼房,巴黎并不特别,但却配备了体验感十足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这就让这座城市‘活’起来了。”韩冬青说,对无锡而言,城市设计既要放眼大局,又要注重细节,比如在城市交通设计上要对接“大空间”也要细化“小板块”,“就像我们设计的路,对外廊道要强化交通门户功能,城区道路要加载智慧化交通。”

  美好城市环境需要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无锡正在营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江南地带寸土寸金,韩冬青认为,天际线形成不能依靠粗放的城市设计理念,比如划定一个区域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多少米,全城“一刀切”万万要不得,既要配置高度,还要符合实际密度,“有城市要求建筑密度低于40%,但也要看区域,有些地方40%的建筑密度根本没人气,这个规定就得调整。”

  城市设计如果做到了“以人为本、整体优先、传承文化”,城市风貌一定是有温度、有特色的。讲座中,韩冬青再三强调了“整体优先”。他说,我们设计的是城市,不光是城市建筑,城市设计首先要搭好“骨架”,局部的劣势可以修饰弥补,但“骨架”出了问题,将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在整体优先的基础上,文化底色不能丢,注重市民感受,让城市居住者参与建设,共建共享,这才是城市设计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前,无锡从顶层设计上打造美丽无锡,并在不同维度上提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设计方案,有了整体‘施工图’,后面‘修修补补’就好开展了。”韩冬青在接受采访时说,无锡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有很多细致创新的做法,用“绣花功夫”“雷霆精神”刷新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在前后道上交互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风格千篇一律的城市如今越来越多,如何提升城市个性化水平?韩冬青打了个比方,城市就是一个环境“综合体”,需要科学、艺术地组织安排不同城市要素,像路灯、围栏、垃圾桶和广告牌不只是城市家具,更是城市环境中的要素,“赋予城市要素生命,它们才能搭配出有温度的城市风貌。”他说,美观协调、赏心悦目的城市设计,必然让人第一眼就能记住这个城市。(孙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