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主讲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引起与会者不少共鸣。无锡是中国集成电路的“南方基地”,在场不少领导干部都曾经有过从业经历,或多或少和集成电路项目打过“交道”,陈南翔开场白也是这样介绍的,“虽然香港、上海、无锡多个地方跑,但我是无锡籍,是无锡集成电路人。”
当前,中国公布了一系列支持芯片制造的政策,通过相关措施来帮助国内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这不仅让行业在一波政策刺激下站上新的风口,也让地方政府、产业界和民众高度关注这个行业。陈南翔认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挑战大于机遇。挑战来自哪里?
“产业链的威胁。”陈南翔说。
集成电路产业过去60年的发展是建立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上的,并形成了全球化的创新生态、供应链和资源配置,而美国此番行为意味着原有的技术标准被打破,迫使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作出改变。“从国产替代进口来讲,是一次机遇,但是必须看到,在很多原材料、设备领域,国产还不能做到替代进口,这些事情应该由谁来做呢?”
陈南翔认为,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值第二大,且产业链较为完备的城市,无锡在此时应该挑起“重任”。8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即国发〔2020〕8号文,全面覆盖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除了产业链上下游,还从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等产业生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高度,无锡在此时应该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势,以现有的产业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创新资源,实现关键的卡脖子领域的突破。”
陈南翔分析,无锡不仅在先进封装测试领域实现了世界领先,在晶圆制造也有华宏、华润这样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力量也不容小觑,精细化工、装备在国内也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相比较产业链的齐全,无锡在当前时刻,更要实现产业链的自力更生,可持续独立发展,“这不是解决无锡的问题,而是解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问题。”产业链的安全,是为了不受制于人。“尤其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要考虑如果不能进口原材料和设备了,我能不能全部在国内采购。”
无锡是国内少有的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但是即使在同一城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也并没有完全打通。“有的是受制于体制的问题,有的是受制于理念的问题。”陈南翔说。他认为,无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集成电路上市企业,他们应该发挥更大的“头雁”作用,由政府引导搭建一个创新平台,企业来参与,带动整个行业一起发展。“对无锡的产业规划要做一个5—10年的长期愿景,而不是说针对某个项目让大企业拉动小企业,这是下下策。”
集成电路行业是国之重器,也是一片蓝海。目前,无锡已有多家集成电路上市企业,从全国来看,规模领先,但是,放眼全球,依然不足道。“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其产值是我们的10倍,达到100亿美元,而且还在通过兼并不断扩张。”陈南翔说,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大者恒大的行业,无锡集成电路上市军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前路更富挑战。“企业对未来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用好上市融资的钱,在高科技行业,资源、盈利能力一定是向越来越少的头部企业倾斜的。”(高飞)
智能制造牵引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智能制造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一堂深入浅出的讲课,让在座的人对智能制造有了更深入且清醒的了解。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仍“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与美、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丁汉表示,当下,制造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智能制造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制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突破口。
实践中,国内的智能制造面临着不少困扰和瓶颈。比如数字制造领域,叶轮、叶盘、机匣等领域的高档数控机床90%依赖进口,工业软件全部依赖国外,如何实现核心工艺的自主可控?再比如,被视为智能制造“四肢”的机器人,国产机器人进不了主战场;缺乏高速、高精、高可靠的机器人,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核心零部件缺乏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因盲目扩张生产能力,造成低端过剩,引发价格竞争。
机器人化制造,将促进大型构件加工模式变革,机遇也意味着挑战。面对高效、高品质制造的需求,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与此同时,作为工业智能的重要载体,核心工业软件能否实现自主可控?这成为当下聚焦的重点问题。丁汉表示,全球产业体系重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在无锡深耕八年,无锡很多企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化迈进的背后,能够看到丁汉领衔的华中大无锡研究院的身影。如何评判本地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丁汉认为,一方面,一些产业龙头、创新头部企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智能制造成熟度。另一方面,真正以内生动力实施智能制造、不断升级成熟度,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灯塔”“标杆”还不够多;从面上而言,通过全面、深入、务实实施智能制造,促进区域、行业板块整体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特色“模板”、特色“方案”也不够多。
他指出,务实推进智能制造,最关键是正确理解智能制造更重要,要解决好“内生动力”“创新供给”和“战略站位”三大问题。所谓“内生动力”,是指企业要真心实意推进智能制造,政府要积极引导,解决企业规模大后的“惯性”、预期不明的“随性”、小富即安的“惰性”。“创新供给”,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接地气的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大院强所”与无锡的“研地融合”“研产融合”,更大力度地吸引、聚留、用好产业应用技术研发人才。“战略站位”,就是站位制造强国、强省,通过智能制造发展,在江苏、在无锡产业高原上,更多崛起战略性、关键性新兴产业高峰,如半导体、“两机三航”、物联网、工业软件等;站位无锡区域经济、实体经济自身,通过智能制造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引领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流行业品牌。
丁汉介绍说,华中大无锡研究院最近新添的一重身份,便是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针对国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使能技术、工业软件和核心装备自给率低等问题,持续聚焦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航空航天、 汽车及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支柱产业,致力于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的研发。
展望无锡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迫切意愿中,蕴含着智能制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丁汉表示,研究院始终与无锡同行,承担起“攻克皇冠技术,服务高端制造”的使命,为无锡产业强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钱英洁)
深度融合
AI助力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并被列入了我国“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在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给全市领导干部带来的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专题讲座极具前瞻性和专业性,与无锡大力发展的数字经济紧密相扣。
中国在建设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政策、数据、应用场景以及青年人才四方面优势。“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文介绍,科技部已作出前瞻性考量,提出了2020年底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世界同步,2025年部分领域处于领跑,2030年总体上走在全球前列的发展规划。
高文指出,上述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政策方面,中国对人工智能的扶持为该领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亦离不开数据优势。“数据优势既包括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互联网应用人口众多的优势和新应用态势所产生的数据,也包括对原有基础建设进行技术升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这方面数据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和中国相比的。”
在应用场景方面,高文说,中国既有人口众多的原因,也有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前期社会发展不均衡、较为落后等状况给现阶段应用场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加之中国政府对应用场景的发展较为开明,使得人工智能在应用场景方面的推进较发达国家来说更有优势。
优势明显,劣势也同样存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方面有短板,在高端器械和芯片方面有短板;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五个开源平台基本上都是美国企业提供的;还有高端人才数量不足,我们高端人才的数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0%。
对于发展人工智能,高文的建议是,在政策方面,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的新兴产业,筑牢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根基;人工智能要和各行各业融合创新;人工智能要重点在民生领域应用,这样才能使得人工智能进一步壮大;要以点带面,打造一些创新高地,树立起一些典型,带动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做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平台,培育中国自己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加强军民融合,通过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高飞、王皖杰)
源头创新
走向医药强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入手,阐述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说,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是远远不足的。”周德敏分析了产业现状,科研资源很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与市场转化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死亡地带”,想要实现新药研发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新药研发有三高,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十年前说新药研发需要双十,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其实现在远远不止。一个新药研发成功率极低,成功率也仅有百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即使上市以后,经过这么漫长研发时间,还有可能被退市造成惨重损失。”他认为,这些因素都造成国内药企创新乏力。
无锡市在生物医药方面已经具备了起势之力,要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就要了解生物医药国际市场发展趋势。2012年前化学药居多,2012年之后基本上都是生物药。未来再过五到十年,化学药将逐渐被生物药所取代,这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必然,是生命科学转化的产物。“创新药回报高,创新药在国际上更加强劲,很多药厂都在做创新药,国际上很少有药企做仿制药。”
新药研发,对无锡这种产业发展领先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周德敏认为,现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体系把一些研究成果固化在了实验室,“走不出去”是个大问题。“到2030年,我们希望实现一个跨越阶段。从仿制为主走向创新为主,从制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
要做好这点,一定要做好政产学研用,源头创新一定是学术机构,由企业来协同。任何一个新药都不是从大学来的,但是任何一个药的源头都是大学。”周德敏表示,无锡的产业链很完备,小企业做学校到实验室的研发,大企业做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开发,这才是全产业链协同,也有助于更多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
周德敏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黄金定律,一定要有坚实的科学力量。没有科学创新走不远,但是光有科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杰出的商业技巧,没有商业投资也做不大,做不强。机遇总是以最敏感的头脑相随,并与有准备的人相伴。(高飞、王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