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759家小作坊 只有48家报名

首届“锡食名坊”评选“不洒胡椒面”

  本报讯 首届市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锡食名坊)报名已结束。昨天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全市759家食品小作坊,只有48家自信报名参加。组织方表示,评选要保证含金量,必须“不摊烧饼”“不洒胡椒面”,严格的门槛设置旨在让“草根美食”通过品牌化走得更远。

  食品加工小作坊曾因“脏乱差”一度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难点。2016年,无锡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地方版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管理办法,大刀阔斧提升整治,推动小作坊向“精工坊”蜕变。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食品加工小作坊759家,产品覆盖肉制品、粮食加工品、豆制品、糕点、茶叶等,有保留着家族传承的传统工艺的老字号、也有年轻人喜欢的“网红”。为使规范化建设成为常态,今年,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三年行动全面启动,“锡食名坊”评选是重要一站。

  “小作坊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消费者都比较青睐有品牌的。”参评的“赞匠”工作坊,前身是中山路上一家大型面包房的制作间,曾因高昂的租金经营遇到困难。经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指导升级为小作坊后,获得了向大型商超供应面包的资格,销路扩大,并在周边居民中有了知名度。负责人潘洪根现对产品品质非常有底气,得知如果入选,还可被作为无锡特色食品代表,优先推荐给各地消费者,毫不犹豫报了名。

  “我们计划三年内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总数不会超过50家,今年不会超过10家。”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冯玲娜介绍,报名数已超预期,毕竟除了要有群众美誉度的“名”和文化传承度的“特”,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三样全占的“三好生”并不多。像一些豆制品加工作坊,已传承了几代人,有较好群众基础,但还没有建立台账和食品生产的溯源机制,今年就不能参评。

  既要维持传统的老味道、又得有规范的新面貌,朱顺兴油酥、朱天祚食品加工场负责人朱碧芳对这点很有感悟。无锡人引以为傲的“老味道”也曾遇到生产工艺如何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难题,需要更好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形象才能走得更远。通过参赛,她希望让大家看到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

  部分小作坊的“弃赛”,其实是市场监管部门乐于看到的。冯玲娜表示,优胜劣汰。小作坊里有大民生,不仅关乎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还关乎从业者的生计与未来。扶持“三好”小作坊,最终目的是让它们未来可以提档升级、规模化发展,展现“大作为”。 (周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