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特别报道

从注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新吴区打造一流教育新高地

  关山重重,唯闯不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坚持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流教育新高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新吴教育立足区情社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条从注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新吴教育呈现出全面、协调、优质、健康的发展态势。

  优化资源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大教育生态格局

  【实例】书声琅琅,笑声阵阵。9月1日,无锡市新吴实验小学398名学生和31名教师走进了崭新的校园。学校内环境优雅,清水河穿校而过,一畔耸立求真、乐学、和融三座教学楼以及体育馆、报告厅、图书馆等专用设施,300米田径跑道、天然草坪足球场、篮球场与教学区隔水相望。学校占地面积4.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设计办学规模48个班,配备近1.3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采用全地下智能化接送系统 ,为学生提供了安全、方便、舒适的上学、放学条件。

  无锡市新吴实验小学是高新区(新吴区)教育局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依托合作办学模式联合举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于去年9月招生办学。该校副校长殷毅表示:“我们探索校际合作办学,共建优秀管理团队;融合特色教育资源,共创学校优质课程;创新教研互助方式,共生品质课程样态;开放教师培养机制,共育高素质师资队伍,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新吴区教师发展和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促进区域教育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成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新吴区加速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按照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坚持办一所成一所,精品定位、文化构建、优质打造,实现区域学校数量、硬件双提升。今年下半年,该区有7所学校将正式启用: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新吴实验小学、观湖幼儿园、鸿坤理想湾幼儿园、鸿山紫兰幼儿园、嘉城幼儿园、中海幼儿园。7所学校累计投入约5亿元,累计完成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增加学位5500余个。

  新吴区教育局局长张英介绍,“十三五”期间,新吴区累计投入35.6亿元,推动完成学校建设项目20余个,增加学位2万余个。新吴实验小学、泰山路实验小学、区特殊教育学校、波士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金桥外国语学校等一大批学校相继建成使用,与江南大学、三高中、连元街、锡师附小等区外学校合作办学,区域教育更加丰富多元,满足了辖区内生源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百花齐放的全体系现代化的大教育生态格局。

  截至目前,全区学前教育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达1.02所,普惠园覆盖率达95.6%,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97.2%,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按常住人口测算连续保持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保持10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省市领先。

  丰厚教育内涵

  课程建设与项目创新,催生发展内动力

  【实例】“死读书,读死书,是我最反对的一种学习方式。中小学生应该多元发展、广泛阅读,而不是把精力全部花在主课的学习上。”采访中,新吴实验中学副校长耿峰一直强调丰厚教育内涵的重要性。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涵养学生人文底蕴,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新吴实验中学今年开展主题月活动。9月是运动风范月——强身健体,养成运动习惯,注重文明礼仪,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良好适应初中生活;10月是文化素养月——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学校、班级归属感;11月是健康生活月——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调整好心态,管理好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者看到,新吴实验中学最新的主题月活动方案已经做到了明年6月,除了以上几大主题活动,还有审美情趣月、科学精神月、美丽心灵月、人文情怀月、阳光青春月、安全文明月等,每个主题月都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成效】通过课程建设与项目创新,新吴区催生发展内驱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丰富区域教育现代化内涵,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制订出台《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和学校课程体系化的建设路径,描绘区域“至新”“自然”课程图谱,形成课程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培育推进省级规划课题23个、市规划课题38个以及部分省陶研会、学会课题,全面达到一校一课题布点目标。持续深化“体艺211项目”和体教融合“市队校办”项目建设,落实“一校一品”,办好“一节一会”,全面盘活了学校办学活力,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搭建了丰富多元的平台,逐渐形成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5所学校承办市体育局教体融合“市队校办”项目,17所学校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篮球特色学校,梅村实验小学获得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九连冠。

  强化人才支撑

  能上能下竞争择优,优化教师人才结构

  【实例】7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新吴实验小学总务处副主任陈骁骅已来到学校,巡查一遍校园后,他开始等待配菜公司的配菜车。为了保障开学后400多名师生的“午餐盒”安全,陈骁骅每天都伴着日出上班,亲自收菜、验菜。“虽然他是‘90’后,但待人处事却很成熟,承担了学校物资采购、设备修理、资产管理、食堂管理、安全生产等很多烦琐工作,是我们学校的‘万能包’。而且,他还挑起部分教学工作。我眼看着他一年来为学校操劳,整整瘦了30多斤。他的付出有目共睹,让我们对青年教师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说起这位年轻教师,新吴实验小学副校长殷毅不吝赞美之词。

  【成效】新吴区2019年启用了“区管校聘”教师竞聘模式,陈骁骅是首批竞聘上岗的教师。如此年轻就晋升为学校中层干部,这在以前是很多青年教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新吴区,越来越多像陈骁骅这样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打破了“年龄歧视”的尴尬,赢得了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开展 ‘区管校聘’岗位竞聘工作,推进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有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和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学校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也让青年教师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新吴区教育局局长张英说。

  能上能下、竞争择优。近年来,新吴区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素质人才储备和引进力度,引领教育持续高水平发展,2016年以来,采取公开招聘、校园招聘、骨干教师招聘等形式,累计新招聘教师1500余人;2018年起实施教育人才“3551”计划,引进区学科带头人以上高层次教师38人,力度全市领先。今年暑期,该区启动“区管校聘”第二轮竞聘中小学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工作,全区有341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118名。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张英表示,新吴区还积极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类别的教师培养体系,开展教师三年能力培训计划,全面统筹规划教育系统队伍能力建设工程。推动教师交流成长,通过集群化办学、名师工作室培育、合作项目研究、“青蓝工程”结对、小学科“导师制”等,广泛开展指导式、协作式、调配式交流,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在区域内的均衡配置,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改革创新发展

  多个“全市率先”助力,打响优质教育品牌

  【实例】不用“刷题战”“题海战”,系统通过跟踪监测学生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形成该学科的个人“精准画像”,并定期给老师推送各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老师在课后辅导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向辅导,让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效果大幅提高。这是新吴实验中学运用“智慧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以来取得的实质性效果。

  精准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新吴实验中学副校长耿峰说,该校去年引进极课大数据系统,对学生学习信息多样性和多维性采集、精准评价学生学习效能、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等功能特点上契合了学校所寻求的精准教学要求。通过往期学情“精准画像”驱动新课精准设计的创新,变革备课模式,显著提升新课质量;通过学情数据深度解析驱动老师精准讲评的模式创新,促进课堂方式转变、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成效】“智慧教育”是新吴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亮点之一。这样的亮点,在新吴区还有很多。今年,新吴区成立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至新”教育集群,包括5个教育集群基地校(园)、11个教育集群集团校(园)和11个教育集群联盟校(园),此举旨在秉持“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约共享,通过基地校示范引领、集团校带动指导、联盟校互助共进,打通师资共育、教学共研、课程共建等渠道,推动校际间高水平合作和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响新吴优质教育品牌,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用“集体智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

  以创新引领发展。在这些创新之举的助力下,近年来新吴教育创下了多个“全市率先”:率先挂牌成立教育系统首家“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新吴教育“烛跃”党建品牌不断擦亮;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教育装备、师资配置、领导任免、业务管理等“六个统一”;率先推行“区管校聘”,把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率先启用中小幼线上招生平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区域招生工作规范高效;率先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打造智慧教育大数据分析服务中心,区域“智慧校园”占比超80%;率先挂牌成立家长学校联合委员会,建设21个“行走课堂”研学基地,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本报记者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