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关键词:学会分享

家庭教育关键词

  ■分享的快乐

  【案例】

  自从牛牛出生后,家里所有最好的资源都是优先给予孩子,期望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最明显的就是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让牛牛先来。渐渐地牛牛养成了独占好东西的习惯,每当爸爸说:“牛牛,这个让爸爸吃一个,怎么样?”“不给,不给,这都是我要的,爸爸没有份。”爸爸都是一笑了之,如果偏要拿起他要吃的东西,他就急得大喊大叫,这让牛牛的妈妈十分担忧。

  一天,邻居家的小弟弟来牛牛家玩,两个小朋友都看上了几个恐龙模型,可摆弄了几下以后,牛牛就把其中一个恐龙玩具藏起来了,妈妈并没有说什么。接下来将另外两只恐龙也藏进妈妈手里,妈妈还是什么都没说。没过多久,小弟弟一只恐龙都找不到,觉得没趣就要回家。牛牛还想继续玩下去,大声叫着“弟弟别走!”可是弟弟还是回家了。妈妈俯下身问眼含泪水的牛牛:“你是不是还想和小弟弟玩?”他点点头。“小弟弟来和你一起玩,你却把玩具都收起来,小弟弟该有多伤心啊。所以啊,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好。”牛牛听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过几天,小弟弟又来牛牛家了。牛牛赶紧说:“我去拿玩具给你。”说着立刻奔到房间,拿出了所有的恐龙模型,两个小朋友开心地玩起了恐龙大战……

  【案例分析】

  像牛牛一样,现在的孩子享受着家长无限的热爱和关注,父母也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独占欲强烈,忽视他人的存在和需要。父母应该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分享行为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孩子赢得玩伴,成年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不是所有幼儿都了解物品可以和别人一块儿玩、一块儿用的概念。独生子牛牛在家里唯我独尊,缺少与同伴分享的经验,面对其他幼儿,他保护、独占自己玩具的意识很强烈。还好妈妈觉察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在小朋友离去的事件发生时,她没有直接指责训斥孩子,而是敏感地抓住了教育契机,让牛牛自己感受到后果,知道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

  成人必须认识到儿童从“独享”到“分享”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愿意分享是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不要把幼儿这一行为看成不良品德或错误行为。家长应理解、尊重幼儿,并且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应对方略】

  父母做出分享的榜样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得最早、最多的榜样。父母要有意识地做出分享行为,让孩子体验到这是件快乐的、应该的事。饭桌上有好菜,先请同住的老人吃;买来好东西,记得送给或留给不同住的老人;几家人聚会野餐时,叫孩子把自家带来的食物饮料分给大家;有趣的事,告诉朋友一起欢笑;孩子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小伙伴了,家长不要责备或表示心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养成孩子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家长不要谢绝孩子的赠予

  家长常假装要孩子手中的食物,或叫孩子把食物给别人;但当孩子把东西递给大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我不要,你自己吃吧。”或者假装“吃”一口。几次过后,孩子就知道大人要东西是假的,别人是不会要自己的东西的,所以自己不需要把喜欢的东西分给别人。大人不是真要,孩子就假给,把东西拿出来做做样子,马上又缩回。孩子学会了虚情假意,这是最糟的。

  另一方面,起初,小孩大方地把好吃的东西递给你,他是真心的,希望你喜欢,并因能把好东西分给你而感到快乐。你的谢绝使孩子有失落感,伤害了他的自尊;下次,不想再受到拒绝,他就不肯送了。所以,谢绝孩子的赠予是不对的,应该高兴地接过来,高兴地说谢谢。

  增加孩子分享经验

  不妨做一个“懒爸爸”“懒妈妈”。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请孩子帮忙,增加孩子分享的经验。如:“帮妈妈把这个拿给爸爸(或其他人)一起分享”“帮爸爸向妈妈说谢谢”。

  创设情景,角色扮演

  根据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故事情节,进行人物形象的扮演,来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

  用情绪感染孩子

  父母有意识地将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一起快乐,一起忧愁,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绪,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心体验。

  多给鼓励和赞许,进行强化

  发现孩子有了分享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赞许等,利用鼓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多一些耐心

  教孩子学会分享,最重要的是分享行为的培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不稳定,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责备。每一次小事件都是一次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每一个小冲突,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节选自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关键词幼儿卷》)